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4月29日电(高鹏)每当“中国—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的名字在国内媒体上亮相时,必然还伴随着一个人的名字,就是打造这个中乌工业园的当地侨领——张志刚。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张志刚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说:“我们是在党旗下成长的一代人,看到神州大地山河壮丽、万众同心,勇敢成功抗击疫情,我更加感到共产党的伟大,更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当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家重视对非经贸合作、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退伍军人的张志刚萌生了“到非洲闯荡”的想法。他认真思考后抓住了这个机会,离开了自己的工厂,远赴非洲。创业20载,从当初的非洲“箱包大王”发展成了拥有20家子公司的综合性多元化大型民营企业天唐集团的董事长。

张志刚说,年,他在乌干达购地40英亩,用作钢铁的生产基地,这就是天唐工业园的开始,也是首个中国人创办的工业园。但工业园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缺电、缺技术人员等问题一个接一个,但是他没有气馁,没有电就积极联系中国大使馆和当地政府;技术人员不足就采取“本土化”发展的策略,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和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及技术工人。几个月后就获得了乌干达标准局(UNBS)颁发的《高质量证书》(Q标识)。随着工业园走上正轨,又开始扩张其他产业,酒店餐饮、旅游、安保、机械商贸、房地产开发、矿产开发等。

乌干达尚未开发的市场和张志刚正确的决策让集团愈发强大。在看到令人瞩目的中国经济成就后,张志刚觉得他在非洲多年来的经年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而过剩的产能恰好可以转移到正在开发发展的非洲大陆。有了这个想法后,张志刚多次在河北、山东、湖南、浙江、广东等地调研考察,洽谈合作。他给企业们介绍乌干达,分析乌干达的市场,想带中国企业真正“走出去”,积极了解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新机遇,而自己非洲创业多年的经验,的确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实在在多做些事情。中国需要压减的过剩产能主要是基础材料类,而这些恰恰是非洲国家所稀缺的,双方在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力电子、医药化工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为此,他凭借在非洲多年的丰富经验,积极响应中乌两国政府号召,投资建设了2.51平方公里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

姆巴莱工业园是在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和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提议下,经乌干达财政部批准,由天唐集团投建的乌干达国家级工业园,同时也是河北省重点扶持境外产业园和“一带一路”峰会签约项目,致力于为国内企业服务,帮助更多产业走向海外。项目自成立以来就得到了中乌两国政府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gd/1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