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1、巢居与穴居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谓之“巢居”;北方为防严冬的风雪却掘土为穴,谓之“穴居”。

2、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主要遗址有: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木骨泥墙),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

3、龙山文化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父系社会已确立。

西安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

4、茅茨土阶以茅盖屋,夯土为阶。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年)(夏、商、周、春秋)

1、西亳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2、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guǒ)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为“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

3、僭(jiān)越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4、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5、瓦的发明是在西周

重要知识点: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商——殷墟建筑遗址

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峰(《考工记》)、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瓦的发明

春秋——秦国的宗庙(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和陵寝(陕西凤翔秦国陵园区)、砖的使用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年-公元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墓阙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它渊源于早期社会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的一种木构建筑物。阙的初期用途只是作为建筑群大门口处的标志,到后来人们逐渐赋予其更多的功能,阙起到了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到了西汉,为了祭祀的需要,为了表示对神的敬重,以及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就出现了墓阙。东汉则是墓阙发展的顶峰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宋代,墓阙则仅限于帝王陵墓专有,到了元、明、清三代,墓阙就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了。代表建筑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2、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3、“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厅改为大寺,后院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4、佛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修建的,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阁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典型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应县木塔。

5、石窟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的佛寺。著名的有四大佛寺等。

6、石辟邪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可以镇邪除凶的神兽。石头雕刻的辟邪一般成对的摆在陵墓的神道上。

7、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重要知识点:战国——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

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秦——咸阳城、秦始皇陵、长城

汉——城市建设(汉长安)、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几件明器)

阙(四川雅安高颐墓阙)、石墓(山东沂南汉代石墓)

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建筑:佛寺(洛阳永宁寺)、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石窟寺(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石刻(南京梁萧景墓墓表、河北正定北齐石柱)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年-公元年)(隋、唐、五代、宋、辽、金)

1、安济桥(赵州桥)

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年),在河北赵县的皎河上,由李春主持建造。它是一座单孔石栱桥,跨度37.47m,有28条并列拱券。在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这即能减少桥的自重,又有利于泄洪以降低洪水对桥的推力,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

2、开封铁塔宋朝,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做外皮,是我国先存最早的琉璃塔。

3、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宋朝、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在40米以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4、河北开元寺料敌塔宋朝、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0米,是宋朝最高的石塔。

5、应县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6、《木经》《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五代喻皓所著。《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大约一百年以后,由李诫编著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

重要知识点:隋代——大兴城、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

唐代——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五代——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

宋代——城市里坊制的瓦解,《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

辽、金、西夏——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年-公元年)(元、明、清)

1、外八庙清朝,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十一座喇嘛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俗称“外八庙”

2、无梁殿明朝时期,随着砖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称为“无梁殿”。多用于放火建筑。实例有: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3、窑洞山西、河南、陕西等地黄土地区挖土为横穴,用砖石衬砌成拱顶住房或在地面筑拱顶住房,统称为“窑洞”。

重要知识点:元代——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

明代——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

清代——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优势:⑴.取材方便;⑵.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抗震性能好;⑷.施工速度快;⑸.便于维修、搬迁;

⑹.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⑺.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⑴.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⑵.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⑶.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⑴.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⑵.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⑶.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⑷.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

?五代,喻皓的《木经》

?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

?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

?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

?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年)(夏、商、周、春秋)

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

西周的“国”,即“城”。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

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年-公元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年-公元年)(隋、唐、五代、宋、辽、金)

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里坊制

㈡、建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

㈢、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

㈣、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

㈤、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

㈥、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

㈦、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2、宋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㈠、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

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㈢、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

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㈤、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

㈥、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年-公元年)(元、明、清)

1、明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㈠、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

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㈣、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

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㈦、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2、清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㈠、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㈡、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

㈢、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㈣、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1、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特征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易于加工,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柱、梁屋架等组成的结构骨架与墙体等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内部空间可自由分隔,门窗设置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创造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

4)采用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构架可标准化批量制作并进行现场拼装,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并有助于各种工作之间的整体协调。

5)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性能,抗震效果良好。

6)单体建筑标准化,其外观均由阶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屋顶形式为显示建筑特点的重要标志,因此形成外部轮廓特征明显,迥异于其他建筑体系的特质。

7)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

8)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木构建筑体系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破坏生态环境,不易形成大跨度空间,耐久性、防腐性、防潮性较差,且易于失火。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基址的选择,甚至出现了风水术,讲求与环境的和谐,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法来营造建筑。

2、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1)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

2)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古建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3)具有“亲地”和“恋天”的倾向,建筑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体系,不盲目追求高峻而遵循“百尺为形”的人性化尺度,以“和”为美而非以“崇高”为美。

4)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实用理性”精神,一般性建筑不求万世永存但求满足现世需要,以木构为主流的建筑传统可以反映这种文化心理,而陵墓、佛塔等一些有永恒含义的建筑则用砖石建造。

5)对“精神居住”的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是哪家
白癜风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gd/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