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羊城晚报专访吴伟强杭州限牌
车媒体点评:这篇专访中,专家吴伟强爆不少杭州治堵“猛料”。因长文,我们有删节。 -----------------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连续十年带领学生研究杭州交通拥堵问题。最近,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吴伟强言说,限牌政策的出台,就标志着杭州多年治堵的失败;而如果把治堵寄托在限牌上,迟早还是要面对失败。 羊城晚报:您是否赞成限牌? 吴伟强:作为研究者,我不会不看任何前提,简单地“选边站队”,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不过,与其限牌,不如限行。这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国外只有新加坡限牌。 应该做出一些反思和检讨。但是现在既然政策已经落地,我还是尽我的力量,提出一些建议。市长对我递交的报告也给了批示,表示要亲自调研,说“要加快交通治堵一揽子方案、计划的出台和实施”。 我现在更加 羊城晚报:理想状态下,应该如何管理交通? 吴伟强:应该按照交通管理的五大基本原则来管理。第一是交通连续,红绿灯、交通标志标识的设置、交警处罚措施都要以交通流顺畅为优先考虑对象;第二是流量均分,为了使交通流不过于集中在某一区域和时段,城市中心、副中心、卫星城镇等等,需要长期规划;三是减量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量;四是分离原则,让不同车辆各行其道;五是优先权原则,即有利于提升交通效率的政策措施优先使用。 在我们国家,优先权原则被滥用了。很多人认为“优先权原则”就是公交优先,其实不是。公交优先,应该在公交、私人交通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一边倒。杭州建了很多条公交专用道和BRT道路,但是现在杭州公交专用道所在的路口、停靠站,几乎都成了拥堵点。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优先权的理解太僵化,BRT的布局也很单一、机械。 羊城晚报:您觉得杭州的城市交通效率如何? 吴伟强:效率太低了。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车”、“路”。杭州在这几个方面,都尚待改进和提升。 羊城晚报:有资料显示杭州现在的公交分担率是23%? 吴伟强:实际上地面公交车的实际分担率不到20%。根据我们的测算,现在早晚高峰时段,杭州公交车的时速平均在9公里。去年省里下达的任务书里,要求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23%,于是为了达到这个数字,统计时就将本不被视为公交范畴的出租车计入公交范围,把杭州7万多辆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旅游巴士以及新增的地铁一号线的承载量一并计入。从这一做法也可以看出,在很多职能部门眼里,治堵目标更像是建设目标,而非效率目标。 其实,杭州的道路条件虽然存在问题,但并非“无药可救”。比如,现在杭州平均每辆车所占道路长度和面积,比很多大城市好一倍以上。 具体说来,杭州治堵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信号灯,杭州大概是全国最密集的,运行方式却最不科学,红绿灯间隔24小时不变。而像上海等城市,灯号间隔会随不同时段、不同车流量而调整。杭州还到处都是右转箭头信号灯,而根据德国专家的研究成果,把右转信号灯拿掉,可以提升15%的交通运行效率。这个事情我大概向有关部门提了10年的意见,建议越来越细节化,甚至具体到改哪一个路口的信号灯。但是那么多年几乎没有改变。 对于杭州的交通情况,多年来,我带着学生做过很多调研。我们骑着自行车一个个路口去数,统计过杭州一共有多少断头路,一个路口的一个灯次可以通过多少车辆,行人过马路的速度是多少。我们也测算过,杭州现在每辆车有0.4个停车位,而1/3的地下停车位经常闲置,导致到处有马路上占道停车现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画过地图,写过报告,提过建议,但基本都石沉大海。口头上很多部门领导都承认我们的建议有道理,但还是一成不变。 羊城晚报:杭州这次限牌政策实施很突然,市民意见很大。 吴伟强:对于这一公共政策的信息披露,我不认为政府“先不断辟谣,再突然袭击”。市民和媒体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有二:一是职能部门和市政府的非对称性。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内部相关人员发表个人观点,容易让人误以为代表政府立场;第二是对信息解读的非对称性。“至今没收到限牌的决定,也没做过相关的研究”,由于发言者的身份特殊,很容易让市民误认为是对限牌的一种否定。因此,政府必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单一的口径发布信息。 羊城晚报:很多人质疑新政没有市民参与。您有受邀提供建议么? 吴伟强:没有。城市交通管理的决策,涉及每个市民的利益,属于重要的公共政策,应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市民积极参与决策过程中。我认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公共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正面导向,让民众提前自觉融入到决策价值趋向中,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这样,决策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合力。 实际上,我们有些管理部门,自己决策,自己实施,自己管理,自己评价。我带领学生做过一项问卷调查,92%的居民认为交通拥堵状况可以改进,但58%的居民认为,提意见没用。管理部门内部的一些领导认为,这是我的领地,你不要插手。杭州的交通拥堵,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 羊城晚报:您觉得城市交通效率低的症结何在? 吴伟强:很多事情一个部门做不了。城市交通管理,涉及15个部门,主要由5个部门处理,包括建设、规划、城管、交警等等。交警的口号是:有序、科学,他们把这些执行得太格式化了。为了有序,去年杭州狠抓行人违法,狠抓路口米严管区不许变道,多数市民认为这样管理的目的是处罚,而不是为了让交通更顺畅。马路上的隔离带,拆了建、建了拆,没完没了。市民对马路设置隔离护栏的不满意度排第一位,高达70.2%。杭州这样的城市(常住人口约多万),太依赖平面交通,全城天桥一共25个,立体交通路口不到50个。根据世界惯例,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良好方法是发展地铁系统,而杭州目前建成的只有50公里的1号线,形成有效的地铁系统还有待时日。 我觉得还是要说到体制问题。而体制问题的核心,还是利益问题。第一是考核指标,有些管理部门认为,提升交通效率后,可能会造成危险。发生一些事故以后(年前后杭州连续出现多起富家子弟撞死行人案,备受舆论 羊城晚报:城市治堵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 吴伟强:我觉得很郁闷的事情是,我们讲了10年,有些东西是随手可以改的,为什么都不改,最后使得杭州要限牌。如果以上我们讲的这些问题不解决,限牌也没用,限牌也可能成为进一步拥堵的催化剂。所以拥堵问题,其实是体制问题、利益问题。有关部门愿不愿意遵循科学原理?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希望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叫不醒装睡的人。 ----------------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sj/1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杭州限牌新政5月1日起实施驾照成门槛县市
- 下一篇文章: 后限牌时代杭州车展只看火辣性感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