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杭州不仅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和气势磅礴的钱江潮,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除了众所周知的大众旅游风景点,还有许多不太为人知晓的人文纪念馆。如果你有兴趣,也是颇有看点的。

有人说,城市美好的地方不一定是广为人知的地方,往往有许多不错的景点在市井里巷,边边角角,不是吗?

比如位于孩儿巷98号的陆游纪念馆就是其中之一。孩儿巷98号这一类的建筑,杭州人通常称之为墙门。比如这幢建筑,多年以来肯定被周围的居民称为98号墙门。

在凤起路(凤凰起飞的地方)皇亲巷这个地方,有一条麒麟街。

听到凤起、皇亲、麒麟这一串高大上的名词,不由自主会想到哪怕是在古代的杭州城。

这里也是一个人来人往商家密集十分繁荣的街区。在麒麟街走上一小段路,左拐就到了孩儿巷,不过百米远,就是孩儿巷98号墙门。

这种清代的老房屋,夹在两边的现代商铺里,很是醒目。98号墙门紧傍着布店弄,若干年前,小小的弄堂里一家紧挨着一家的布店生意兴隆。

孩儿巷98号墙门是个经典的杭州民居,所以在本世纪初,街道修建时,保留了这幢清代古建筑。

但如果单单是民居展示,内容不免有点贫乏。顺便将陆游纪念馆安置在这里,就大大增加了这一建筑可看性。

这个纪念馆虽然不大,进去后就会发现,对于陆游生平的介绍,既有图片和文物展示,也有视频语音介绍,而且很详尽,比较有趣。

02

陆游号放翁,山阴(今绍兴)人,是著名南宋文学家和诗人。

在我的记忆中,陆游首先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临终时所作那首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往告乃翁”,

真是充满了爱国情怀。我大概是在小学里学过这首诗,至今没忘,可谓是记忆深刻。

另外,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广泛流传于世,这里面的曲折是非,也是众说纷纭一言难尽。

陆游在沈园墙上先写下的《钗头凤.红酥手》,而后唐婉和的《钗头凤.世情薄》更是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口中流转,也不知赢得了红尘中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泪。

所以陆游纪念馆值得一看。

许多人以为陆游纪念馆就是陆游故居,其实并不是。只是据说当年陆游在杭州期间,在孩儿巷一带住过很长时间。

而且曾经就住在这里,还在这里写下了名闻遐尔的不朽诗篇:《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最后一句好像说的是,大约在清明的时候可以回到绍兴自己的家中。那一年的春天大约三月底,陆游应该是在杭州住着。

在小楼里听到外面下春雨,心里想着把事情办完后赶紧回绍兴。杭州到绍兴大约有一百多里,古代交通不便,慢慢走应该有两天时间也到了。

03

纪念馆的第二进的小楼门口,挂着一幅长长的牌匾对联,上面写的就是陆游所写的诗《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大约因为时光久远,因为日晒雨淋牌匾的颜色褪的很厉害,几乎是白乎乎的一片,但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出就是陆游的那两句诗。

虽然孩儿巷98号这个古建筑内清晰地划分出两个区域,但有三大看点。一是前面是陆游纪念馆,内容自不必说。二是后面杭州下城区文史馆,介绍了杭州下城区内的许多文史景点。

许多景点(也是些小众景点)都是相当不错,内涵丰富值得一看的。比如司徒雷登的故居和建于清顺治十六年()天主堂。

三是这幢建筑的本身则清楚地展示了在清代时期杭州居民的居住情况,当然这是相当富裕市民的居所。

据说这墙门原先有五进,现在保留开放展示的民居有二进。一进大门就是一个天井,两侧有廂房。过了天井就是堂前。

这是有陆游的塑像,以及介绍陆游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文物,包括视频介绍。过了大堂,又出现了一个小天井。

天井的右侧还有一口小水井,介绍说井水清澈。如今在繁华的都市中心,有那么一口清澈的水井也是不多的。

后面便是下城文史馆了,文史馆用一些图片简要介绍了杭州下城区范围的文史景点。有时间的话,都可以去看看。

过了文史馆,眼前突然一亮,后面还有一个绿意盎然的大花园,还是一个不错的江南园林。绿树如茵,小径弯曲。

如果来的时机不错,当是可以见到姹紫嫣红鲜花盛开。花园中还安放有石桌石凳,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这里品茶赏花,可以修身养性。

04

在这个花园右边的一角,还有一个圆洞门。进去后可以见到一口更大的水井,这口水井可能是当年这户人家的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为了保护古迹防止意外,井栏如今用铁网罩住。虽然网罩有点刹风景,但网罩也用上了漂亮的云卷纹。

花园里还有两间平房,原来可能是佣人们住的,现在其中一间是个现代化的监控室,用来保护这个纪念馆。

说实话,我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注意到这里。那是因为有一位老知青,在这个文史馆里工作。

有一次因为知青名录的事召集大家碰头,地点就在这个纪念馆。到了以后,粗粗一看。老衲感觉不错,此地绝对值得一看,就特意再来细细参观了一次。

这一类的民居,在我们小的时候还能见到不少。比如在杭州四宜路号也曾经有那么一个大院,也是类似于孩儿巷98号的一个墙门。

四宜路号墙门现在已经拆除了。据老居民说,原先位置就在现在的吴山广场中央,有四级台阶那个地方,正对面就是上书“吴山天风”那几大字的悬崖绝壁。

据说四宜路号整个墙门,解放前为一个铁皮工厂的老板所有,一个不算大的老板,但住房着实不错。

这也是一所二进的墙门,典型的木结构江南民居。进入大门后有一个门厅,穿过门厅就是一个天井,天井里铺满石板,那时候放满大水缸。

天井四面都是廂房,正面有二层楼。正面的二层楼房,上下至少有六个房间。穿过一边的走廊,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花园。

花园的尽头还有两房间,花园右边有一个圆洞门,里面又有一个小天井,有一口水井,小天井里面还有三间房。

05

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私有房屋进行公有制改造后,许多无房居民往里搬。

四宜路号里足足住有十户人家。原先的铁皮厂老板也住在这里,被挤到大约是最好的两间房里。

这里的其他居民都是一家一间房罢。在孩儿巷98号墙门,居住的户大概也不会少于这个数。

那时候我的舅舅一家四口,就住在四宜路号二楼的一间房。大约十来平方的一个房间,老衲小时候着实在那里住过几天,所以比较了解。

四宜路号墙门与孩儿巷98号的建筑风格与格局相类似,都是江南民居风格。结构与材料也都差不多,基本是木结构。

两者的差别在于,房梁门窗等构件的材料好坏。孩儿巷98号的材料更厚实,且上面有象征身份的豪华装饰雕刻。

四宜路号为平民居所,在门窗围栏等构件上是一片光溜溜真干净,啥也没有。

而孩儿巷98号,门窗护栏雕满种种花纹,花草云纹,美不胜收。这也是平民居所与贵族住宅的区别。

这一类的民居的墙壁基本就是用一厘米厚的木板做成,木板之间有缝隙,所以就透气,空气新鲜。

古代没有空气污染,自然就空气清新。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空气流通好了,保温性能就差了。冬天冷,夏天热。

特别是二楼,更是如此。二楼没有天花板,直接可以看到房顶的瓦片,夏天阳光直射瓦片,整个二楼基本如同蒸笼。

冬天时,虽然板壁上糊着旧报纸,但冷风还是“嗖嗖”往各种缝隙里钻。

最冷那几天,早起时发现,脸盆里的水结了一层冰,湿毛巾被冻成一条结实的冰棍。

所以,冬季最好是家里生个火盆取暖,当然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

06

另外,老衲记得安吉路40号,也是类似于此类的平民居所。老衲有个姑妈长期在此居住,老衲小时候曾去过多次,也住过一两天。

据说这个墙门以前是杭州李元发绸庄老板独家居住,大约在五十年代时房屋归公后,就搬进去八九户人家。

大院墙门有两扇沉重的黑色木门,石头门框上雕刻着一付对联,上联是,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下联是,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横幅是积善人家。

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墙门已经变成了大杂院,门口有一块大约二十来平方的水泥地。

水泥地的中央有一口水井,井水不深但冰凉清澈,夏天最热的时候井水也照样冰凉澈骨。

盛夏傍晚的时候井水里往往泡有多个西瓜,大院的居民们都等着天黑下来享受冰西瓜呢。

这个大杂院住了约有八九户人家,一般情况下,墙门内的大妈大嫂们都在这个水井旁边洗菜洗衣。

虽然已经有了自来水,但井水不要钱哪,那时候大家穷,太需要节约了。这块地方每天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人最多,是大杂院里的各种家长里短,绯闻逸事集中交换处,也是个是非之地。

小时候我们把楼房称为洋房,现在大家都住进了洋房。要看看老房子,要花力气去找。

孩儿巷98号也算是典型的杭州民居,值得一看。但这是相对富裕人的民居,穷人的民居你是看不到了。

话说回来穷人的民居,也没什么可看的,真有兴趣可以翻翻资料,看看照片吧。

往期回顾:杭州知青第二届春晚纪实

杭州老风景点及其他

扫一扫,订阅青葱往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xz/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