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秋與杭州史研究第十章傳播歷史文
“宋城”策劃 一九九三年,黃巧靈(杭州宋城公園創辦人/下稱“黃”))從海南跑到杭州,有意在杭州搞一個《清明上河圖》公園。省人大副主任毛昭晰教授將林正秋推薦給了黃巧靈。 在打造宋城前,黃心裡一直放不開,總是縮手縮腳,他問林:“教課書上說的,南宋‘偏安杭州’,是個投降派典型,宣揚投降主義的南宋文化,在杭州做個南宋公園,能行嗎?” 林正秋詳細介紹了南宋時杭州的政經文化各個方面。 由於毛教授的介紹,黃巧靈的誠懇態度,還有林多年來渴望將歷史知識用於社會服務的理念,兩人一拍即合。他想,難道這不是一次將自己的歷史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良機嗎?便一口答應了下來,協助宋城景區的開發。 其實,林正秋早在黃巧靈到來之前的十年()就已經在《杭州師範學院學報》寫過類似的論文《關於杭州建立“宋城”商業街的設想》。千百年來,杭州的旅遊景點大多為“靜態”的觀賞,聆聽導遊的講解,或者,寺院的燒香禮佛,“動態”活動不多,可以吸引各種不同類型的青年人到杭州旅遊。 黃巧靈的這些構想,與林的觀念不謀而合。 在專案評審會上在宋城專案的審批上,不少人提出疑問,杭州再現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與杭州的南宋在時間上不相符?南宋“偏安”,一個投降派的弱宋,值得宣揚嗎? 有一次,黃巧靈碰到林,談到這個棘手問題,項目能否通過有點困難? 林聽了,說道:“你怎麼沒叫我去開會?我可以解釋一下。” 黃說:“好,那麼,下次開會,我們請你過來。”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在之江旅遊度假區舉行了一次項目評審會。果然不出所料,在這些“大是大非”問題上,又爭執了起來,一時間質疑聲占了上風。 那次會議是宋城專案能否取得共識,直接關係到審批的成敗。林做了解釋,宋皇朝三百餘年(-),史學界公認,宋代的成是在唐代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軍事上雖弱。但是南宋在社會經濟與文化科技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代; 宋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宋朝三百餘年(-)經濟文化的積晶。 史冊上,北宋與南宋合稱“趙宋王朝”,把宋朝分為北宋、南宋,只是後人為了研究方便而分開的。中外史學家公認,宋朝在軍事上雖弱,社會經濟與文化科技超過了唐朝,都城開封與臨安均成為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他又說,宋代有幾個特點:一是宋代定都杭州後,開始由內陸國家向海陸國家發展,對國外,尤其是亞洲各國的影響力超越了前朝; 第二,過去都城大多建在黃河流域,南宋在杭州定都,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宋室南遷,客觀上促進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我國四大發明,除造紙術在漢代發明以外,其餘三項包括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都在宋代出現,特別是這些創造發明在南宋得到推廣的。宋詞的繁榮,紙幣的使用走在世界前列的,不能誇大秦檜等少數權臣推行偏安政策而忽略了幾千萬宋代軍民愛國思想與文化科技成果。林的這番話,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相當大膽的舉動。 他的解釋,使得會上懷疑與反對的聲音減少了許多,認同觀點占了優勢。 為打造宋城費盡心力林正秋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肯定民營企業在杭州建設宋城是一件好事,打破了杭州公園國營一統天下的格局,在杭州旅遊業發展上是一個新創舉。林的發言與他的文章,在宋城開發初期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後,又以顧問的身份,參與了景區的開發設計。 一九九五年,杭州的旅遊業進入轉折時期,應黃巧靈邀請,林擔任宋城文化研究所所長。他與黃巧靈、何思源、王士倫、黃滋等人多次碰頭開會,有時甚至討論到深夜,就宋城的店鋪、城門、民居、服飾等的建築與人文風格進行了認真研究、核查,力求做到最大接近於歷史真實,可以說,無論是宋城景區的建設,還是《宋城千古情》劇情的打造,耗費了許多心血,他將自己若干年來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宋城項目的精品化、藝術化。 當然,在宋城開業之初,雖然推出了富於宋代特色的民俗表演深受遊客喜愛,也有人認為,宋城民俗活動“俗不可耐”,有人見了宋城內有一座樓上掛著“逍遙樓”招牌,硬是將它說成是古代的妓女樓,抓住一點,大肆鞭笞,不及其餘。 黃巧靈有點急了,找到了林正秋幫忙,查看一下,“逍遙”二字是否有這層意思。 林查閱了《說文解字》、《爾雅》、《康熙大字典》、《辭源》、《辭海》以及臺灣出版的《中文大辭典》等,確實沒有發現此詞與妓女有什麼聯繫。 他引用了戰國莊子中的《逍遙游》,原意也是逍遙自在之意,採用史料證明,逍遙樓與妓女樓,風馬牛不相及。這是宋代的民俗文化,有通俗之義。 林給宋城工作人員上課,講宋代方方面面的歷史文化。他認為,要想搞好宋城景區,就得尊重古代歷史,抓住宋代文化特色。最初,有人在門口搞了一個財神廟,財神菩薩塑成趙公明的樣子。林知道了,說:錯了,趙公明在宋代是作為“瘟神”,要送走的,怎麼能坐在財神廟裡?宋代財神是利市神。趙公明成為財神是在明朝的事。經他一說,改正了。 宋城董事長黃巧靈說:“宋城的成功在於杭州文化的開發,林正秋為宋文化的挖掘與指導起到了關鍵作用。” 播講南宋文化由於宋城景區的開發,遊客如潮,令市民與遊客對於鄉土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浙江廣播電臺舉辦了一個“宋城與宋文化”系列講座。 在電臺節目中,林正秋在這個系列講座中擔任主角,主持人是電臺的陳丹丹與薑運濤,他們每逢週六、周日各有一次,每次三十分鐘,一連播講了三十多次。 分為六大部分講述,宋代的飲食文化; 宋代的保健養生方法; 宋代的節日風俗; 商業貿易風貌; 南宋故都杭州; 宋代宮廷生活。 每次播講又細化主題,分別介紹了南宋時期,杭州人的衣、食、住、行、娛、風俗、習慣、歲時節慶等方方面面,內容詳實,豐富多彩,形式活潑,聽眾興趣昂然。 廣播的前半段由林正秋在電臺上講,後半段則由聽眾打電話提問,由林當場解答。 演講氣氛活躍,節目深受市民喜愛。此舉不僅對宋城景區擴大影響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在杭州人中普及了南宋文化,“愛我鄉土、愛我杭州”之風,在市民心中悄然形成。 林正秋不僅在電臺上為市民講解,還為宋城員工上課,傳授南宋的文化歷史知識,又特地為景區編撰了一本五十多萬字的書《南宋生活風俗研究》,全書二十多章,分門別類地論述了宋代生活風俗的各個方面,諸如,宋時的主食、麵點、菜肴、飲茶、喝酒、節日、婚嫁、取名、服飾、建築、園林、花卉、交通、旅遊、商貿、店鋪、娛樂、雜技、體育、養生以及宮廷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等。 此書內容詳實,史料豐富,不僅為宋城影響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為宋史的研究填補了一項空白。書成後,黃巧靈贊助了出版經費,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七年此書被評為杭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一名。 由於宋文化的傳播,不僅催生了市民愛鄉愛土的熱情,同時也帶動了宋城旅遊熱,令宋城繼杭州西湖“老十景”之外的另一個熱門景點,一舉成為“西湖新十景”之一,直到今天()仍方興未艾,成為人們杭州旅遊的必到之地,也讓南宋文化在老百姓中深入人心,只要一說到杭州,人們想到的不僅是秀麗的山水風光,更有源遠流長的南宋文化。 指導影視劇一九八0年,導演孫道臨在杭州拍攝南宋詩人陸游的影片,召開了一個南宋文化座談會,林受邀與會。在會上,他詳盡介紹了陸遊三次來杭考試的經過。 談到南宋的科舉制度時,他講了這麼一個史實,陸游被主考官陳阜卿列為第一名,秦檜的孫子秦塤名列第二。當朝宰相秦檜授意將他的孫子改列為第一名時,主考陳阜卿不畏強權,堅持已見,沒有順從秦檜的命令,後來遭致秦檜迫害,在杭州坊間頗多議論。 會議結束後,《電影介紹》雜誌記者要大家一起攝影留念,以便刊載在那份雜誌上,林正秋當時只是一名青年教師。他知道,多數與會者都是沖著大導演孫道臨的名氣而來的,自己只不過是個無名小卒,知趣地離開座位,在後面找了張凳子坐下。 未料,孫導演發現了,走過來對他說:“你不能走開,今天您是老師,應該坐在我的旁邊,一起照相。”說著,孫導演一手便將林先生拉到自己的身旁坐下,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的林正秋雖然坐下了,仍然感到幾分窘迫。 孫導演看了出來,笑道:“不要拘束,自然點。”親自給林老師倒了一杯熱茶,並對站在一旁的記者說道:“只有這個樣子,照片拍出來,才會有生活氣息。” 大家合影後,孫導演特別囑咐記者:“等雜誌出來,務必給林老師寄上一本。” 《西湖太守》、《蘇東坡》八十年初,作家趙遵生撰寫話劇《西湖太守》,排演時,林老師受邀為大家講蘇東坡在杭為官的情形,以及宋代民風民俗。上演時,觀眾們見到舞臺上的人物與佈景,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宋代西湖”,真正感受到了歷史文化脈搏的跳動。 九十年代後,趙先生又創作了連續劇《蘇東坡》,導演王扶林邀請林老師一起追尋蘇東坡在杭的遺跡,去了一趟臨安玲瓏山,考察了王朝雲墓,為電視劇提供了相關重要資料。 二十一世紀初,浙江電影製片廠拍攝以嶽飛為題的電視劇《滿江紅》,林老師還特別為攝製組成員講解了與嶽飛相關的宋代風習與禮儀。上演時,觀眾們見到舞臺上的人物與佈景等等,仿佛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宋代西湖”,真正感受到了歷史文化脈搏的跳動。 《滿江紅》二十一世紀初期,浙江電影製片廠拍攝以嶽飛為主題的電視劇《滿江紅》,林特別為攝製組成員講解了與嶽飛相關的宋代生活風習與朝廷禮儀。 在許多影視劇與舞臺上充斥著“戲說”,什麼“演繹歷史、水煮歷史”等形式,這些影視劇雖然也有讓人瞭解歷史的功能,卻用現代人的眼光解讀古人,許多內容完全違背歷史或者彎曲歷史本來面目,歷史會變得撲朔迷離。 林正秋認為,歷史就是歷史,不存在任何“戲說”的成份,不能任意添油加醋,誤導歷史。攝製時的細節,包括風俗、節慶、服飾等。在拍攝歷史劇時,有許多細節需要澄清,常常有人會登門取經。林很願意幫忙,指導還原歷史,讓更多的人瞭解真正的歷史。 附錄: 一九九七年,林正秋的論文《浙江歷史上的科學家》刊登在《浙江經濟文化史研究》上,獲得杭州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xz/5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5月1日前,除西湖景区,杭州还有这些景区
- 下一篇文章: 杭州持续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