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我远在天堂的爸爸杨必楷
不想说再见,但真的再也不能见。年3月1日晚23时9分,我的爸爸杨必楷永远离开了我,心中不忍、不舍、不依,满怀想念、思念、怀念,我的爸爸。他的一生短暂但辉煌、苦难却幸福、坚定而执着。在我的人生中,家族的历史中有着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印记。今日,谨以我手帮爸爸杨必楷著传,供我、哥哥余鹏、姐姐杨莉筠、家人、亲友缅怀和铭记。 杨必楷,汉族,生于一九五八年十月初七,卒于二O二一年正月十八,享年63岁,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城河村五组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中毕业后入伍,退役后当过老师,此后长期从事机电、配电类工作直至退休。杨必楷家中一共七姊妹,上有两个姐姐(段茂香、杨必珍),一个哥哥(段茂华),下有一个弟弟(杨必清),两个妹妹(段茂英、段茂琼),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兄弟姊妹都是朴实厚道的老百姓,农村人,政治历史清白,整个家族清贫而清苦,现仅剩弟弟和两个妹妹。杨必楷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既没有赶上革命战争年代的锻炼与考验,也没有过多的经受历史政治运动的影响和冲击,他的经历是平淡的。 他的一生是苦难的。我六岁那年,妈妈因公出差,我和妈妈乘车出了车祸,妈妈去世了,我的大腿开放性骨折,在医院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爸爸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既要照顾我住院,还要把妈妈去世的悲哀隐藏起来,笑脸对我和姐姐。后来组建新的家庭,新妈妈没有工作,3个孩子上学生活开销很大,他肩上的担子更重。13岁时,妈妈的小儿子赵林脑血管畸形,也是他在负担手术治疗,可以说捡回了一条命。因为家庭条件差,姐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我想,他对姐姐是怀有愧疚和遗憾的,我们家先后六次搬家,到他退休后才安定下来,一辈子漂泊、动荡。他的大姐、哥哥重疾,仍是他做出“放弃”决定,内心肯定备受煎熬,这次我们决定放弃治疗,我感同身受,才知道他的不易,他的难受。我们3个子女成家后,他在妈妈、我、姐姐中间,婆婆和媳妇中间调停,想必也是受了很多委屈,我们成家后条件好了一些,他也没有享福,从来没有出去旅过游,出去看一看、转一转,这次突发脑干出血,什么都没有向我们交代,苦难一生却以苦难结束。 他的一生是操劳的。在我们家族,他是“管闲事”,“管大事”的,始终保持着工作状态,节俭常态,为子女、为家族尽心竭力。婚嫁丧事他管,他的大姐、哥哥去世都是跑前跑后,四、五天没合眼,尽人事,送最后一程,其他长辈去世也大都是他来操办。谁家孩子结婚,对象总会让他看一看、把把关。晚辈发展他管,小华哥哥高考后,他托各种关系把小华哥送进军校,节约大学的学费、生活费等开支,小华哥跟我说“舅舅当时做的决定不能说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的,感谢舅舅做出的决定”。刘华哥大专毕业后无所事事,最后也是他找人安排到荆玻集团工作,严格管教和鼓励,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干到副厂长,其他晚辈他也尽其所能,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帮助。子女前途他管,哥哥高中毕业后未考上大学,他安排哥哥学开叉车、铲车,后来支持他开餐馆,再支持他到新疆种地,最终在哥哥的努力下,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姐姐在他的安排下学电脑,结婚后还支持他们创业开广告公司,现在在沙洋一家四口也生活的不错;我上大学时为我决定报考国防生,毕业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北京扎住了脚。操劳一生,总算能够彻底的休息。 他的一生是节俭的。我们家族世代农民,朴实、本分、节俭是与生俱来、刻进骨子里的。从我记事起,每年过年我们三姐弟买新衣服都是几十元的便宜衣服,但就这样,我还是很少见他穿新衣服,很少见他吃过水果(他总说水果是甜食,他不能吃甜的),家里的水龙头,晚上睡觉时总会开一点点的水,他告诉我,这样水表不会转,早上起来就有一桶水。因为家里很困难,在我小时候,他在村里弄了一点地,可能不到一亩,每年过忙月都回去翻地、播种、收获,这也成了我们全家的口粮来源。子女长大成人后,他仍旧节俭朴素,从不乱花钱、搞浪费,他和妈妈买了新的小房子两个人住,再装修窗户时缺钱,最后向我开口也只要了两、三千元钱,生怕我和爱人闹矛盾。退休后,姐姐帮她在开沙洋开发区找了一个事儿,这次我去帮他收拾遗物时,第一次见到住宿条件,简陋的房间里放着一张铁架高低床,为了节约生活费,还搞一个小电饭锅,自己煮面条、鸡蛋等,姐姐说,爸爸到沙洋工作后她经常去看他,跟爸爸接触的最多,爸爸在工厂闲置的空地上,种上了蒜苗,白菜、辣椒、豆角、油菜、绿豆等,每次都让姐姐去拿不少菜,去年春节前还给我们每人寄去一大箱他亲自种的绿豆打出的干豆饼。去年姐姐给爸爸买了新鞋、袜子还有好多都是新的,他没舍得穿,还训姐姐,说给他买多了。妈妈说,春节前,爸爸天天穿着我放在家里的军装常服外套,非常的喜欢。姐姐说,她心心念念着我答应给他一双军用皮靴,我很心痛,当他走时也没有拿回去,我在外漂泊多年,随口答应的事很容易就忘了,他却记在心上。在办理丧事时,我们子女3人商量,一定要风风光光、热热闹闹,亲友们都说办得好。节俭一生就放肆一回吧! 物质决定意识。杨必楷的家庭环境、人生遭遇、社会影响,对他的思想意识、性格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他正直、刚强、果敢、担当,对人对事一碗水端平,办事有方法、有魄力,是我们家族的话事人、管事人,大家都很尊重他、佩服他,我们作为他的子女也倍感光荣和自豪,这些优良的品质在我们家族子女和他的子女中传承了下来,形成了团结、自强、厚德的良好家风、门风。 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做人做事容不得私心杂念,不愿让他人说他半点不是,妈妈去世的早,他处理着自己的姊妹,妈妈的姊妹,新妈的姊妹之间的关系,靠亲情、真心维系着各方关系,这些年相处一直都很融洽。年1月20日(大寒),他说妈妈去世30年了,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琢磨着给妈妈立了碑,新妈妈没有反对,哥哥余鹏一家四口也写在了碑文上。辰霖刚出生时,我告诉爸爸让辰霖跟他姓杨,他坚决反对,说姓李、姓陈他都没意见,唯独不能姓杨,李姓子孙现在就我一个不能断了。我上初中,每天回家经过西湖边有一个小围网,里面有几条野鲫鱼,我告诉他捞起来回家吃,他说这个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一直等了有一个多月没人要,他才同意捞回家。在轧钢厂院子住的时候,一次隔壁大妈晒的香肠少了一根,有人说是我拿的,我打死都没承认,但是他还是当着邻居的面狠狠的训了我,我很委屈又哭又闹,回到家他又安慰我,最后搞清楚是小卫、小亮拿的,他也没有再去解释什么。他的正直感化着我们,虽然家里穷,但我们子女从来没有小偷小摸、做愧对良心的事,这也成为未来我们三个子女立身立业的基石。 他是一个刚强的人。靠着省吃俭用、苦心经营,在他走的时候不欠别人任何债,为子女减轻负担。工作了几十年的玻璃厂对他不公,他愤而离开,快60岁的人独自外出打拼,就为争一口气。我上大学那会儿,他突感腹痛,脸色苍白,直冒冷汗,医院,结果是胃穿孔,差点危及生命。胃穿孔是非常疼的,甚至会疼的休克,他医院做手术,康复都没有告诉我们,直到寒假时我才知道这件事。他的刚强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家庭很困难,但是在外是很体面的,从来不会因为穷就低人一等、畏畏缩缩,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姐姐说,有一年开车带爸妈去武汉做客,路上被严重追尾,坐在后排的爸妈都受了伤,最后只有妈妈做了检查,爸爸只说没事,不想给别人找麻烦,让子女担心;前年春节在小姑家吃饭后被肖伟龙的摩托车撞了,门牙都断了,头上还缝了几针,他一个人在家默默的修养,没有告诉我们;这次突发脑干出血,他自己打了电话,下楼时还教训刘华哥哥,不要让他背,非要自己走。在意识清醒的头两天,只对妈妈、姐姐说了“没得事,别担心”,在两次出血后完全失去意识,无法自主呼吸,因为在ICU无法见面,我们忍痛放弃,撤掉呼吸机,医生说生命挺不过半个小时,结果我在ICU门口守了一夜,他硬是挺过一夜。在跟医生协商可以转入普通病房的条件下,转到了神经内科的重症病房,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他、摸到他、照顾他,送他最后一程。我想,虽然医生说他已经陷入深度昏迷超过72个小时,医学上来说完全没有意识了,但他骨子里的刚强还是让他硬撑着,让妈妈、三个子女能见他最后一面,他的刚强感动了我们,我们也会带着这份刚强勇敢的活下去,向前看。 他是一个果敢的人。从来不脱泥带水,认准了就干,干就要干成。轧钢厂破产时,很多同事都选择下海、外出务工,为了3个子女的成长,他依然决定留下了玻璃厂工作,很快就成为了业务骨干,长期负责配电工作,很多他的同事因为拿回扣都赚了钱,发展得很好,他不后悔、不动摇、兢兢业业干着本职,专业能力很强,得到了领导器重,也把我们这个小家维持的很好。赵林生病时,他一个字就是要“救”倾其所有、想方设法捡回一条命,其实赵林跟他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赵林一直以来就叫他“爸爸”,这次丧事也费心尽力,不忘爸爸所作所为。在家族里,他说一不二,很多晚辈都怕他,开玩笑说他一喝酒就要训人,刘华哥哥被训得最多,但大家欣然接受,从心里尊重他。大姑妈、伯伯病重都是他做决定,在大姑妈的3个子女犹豫不决时,是他一锤定音;伯伯的女儿不是亲生的,也是他最后替家属决定,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但他毅然决然拍板,为要走的人、活着的人做选择。正月十五那天,我和哥哥赶回家,晚饭时亲戚都来了,我看了爸爸的情况已然决定放弃,又挨个向长辈征求意见,必清艾爷、大姑姑、小姑姑,还有大哥、华哥,我都单独说了,他们一致同意我的意见,并都提到爸爸是一个果敢的人,如果现在躺在病床上的是他的亲人,他也会果断做出“放弃”决定,都表示不怪我们子女,我想他的果断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有勇敢放下,有信心前行。 他是一个担当的人。这种担当来源于他的自信、自强,作为姊妹中上过高中的高材生,当过兵见过世面的人,他把家族的使命扛在肩上,担当起来,事事管,人人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胖子一家亲”发展得很好,蒸蒸日上。当兵时的他意气风发,记得姐姐帮他修的那张军装照让我记忆犹新,他讲的和军犬在野外露宿一夜的经历让我神往;退伍回来,为了家庭学机电当电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师傅,小时候最常听到的就是“杨师傅”,因为专业过硬,收了好多的徒弟,我也多了不少“哥哥”,干一行专一行,在玻璃厂工作期间担当起整个供电系统,工作称呼变成了“杨主任”。在他走时还有很多原来玻璃厂的同事、领导、徒弟都来吊唁,退休后在沙洋开发区子创材料厂工作,还是从事供电工作,肖总说“整个工厂的电力系统都是杨工负责的,线怎么走,闸怎么布只有他知道,他走了以后可怎么办呀”。总之,对外他担起工作,在每一个岗位都干出色,能胜任,赢得口碑;对内他担起家族,出主意,做决策,敢红脸,勇出手,赢得尊重。他的担当感召着我们,干什么就专什么,沉下心担起来,就靠这个出人头地,以慰他在天之灵。 杨必楷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常想起,从古定桥轧钢厂上完班,他晚上骑着自行车载着我摸黑回广坪卫生院,过的那个大下坡;我和姐姐在卫生院草地上等待爸妈回家时焦急的场景;在湖南韶山出差回来,他给我和哥哥买的竹帽子;晚上再聚仙桥下守水,给我们抓的一桶桶小螃蟹,用油一炸,香脆可口;给家里买的一盆水仙花,一天天看着发芽、长大、开花;周末没事,带着我到三机窑整个下午,静静的守电房看着他工作;过年时他带着五个孙子在小区里放鞭炮,玩烟花,愉快的笑声和满足的笑容,像个孩子;和我两人喝酒时颤抖的手,暖心的话;我给他做的第一顿饭也是最后一顿……,还有很多很多,想他。 有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感触,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接受。我们子女一定继承和发扬爸爸的意志品质,勇于前行,不负过往,过好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刻,请您放心、放手,我们长大了,不要再担心,不要再操劳,不要在苦闷,好好休息吧,一路走好,亲爱的爸爸! 李传章 年3月15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xz/8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玫瑾有格局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这3种
- 下一篇文章: 科技少年,携梦起航童程童美高端十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