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了,你添新衣了吗?

最近,我一有空,不是在买布料,就是在做衣服,添置春节旅行装备。别人自助旅行,会忙着做攻略,我是忙着做衣服。

掐指一算,这个习惯,已保持了10年。当我开始有了一些旅行经验的时候,我发现,穿跟当地环境搭配的衣服出门,自然得体地融入旅途中的各种场合,是一个好游客,非常有必要做的事。

每次旅行前,我会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时令气候、人文氛围,或根据看与当地有关的电影、小说得来的灵感,搭配好此行每一天要穿的衣服。

刚开始,多在商场、小店买衣物,后来突发奇想,自己找布料、设计样子、找裁缝做,感觉更合心意,且性价比更高,就开始量身定制之路。

比如,去日本,我通常会穿中国风的衣服,很多唐代风格的建筑在日本保留完好,穿一件改良旗袍上街,会有种穿越的感觉。记得年初次去东京,随手拍了张照片发在博客,有网友觉得很受启发,问我:“穿旗袍的女子,走在异国街头,一定很拉风吧?”后来多次去日本,例牌穿改良旗袍,极简棉麻衣衫,有回配了双手工绣花布鞋,从吉野山到奈良到京都,一路有偶遇的当地人,指着我的衣服鞋子说:“卡哇伊”。

去英国乡下旅行,我带了风衣、宽檐帽,还有按《傲慢与偏见》、《唐顿庄园》剧照,做的长裙,自我感觉很英伦范儿地,去逛简·奥斯汀故居,去露天花园喝下午茶,瞬间戏精上身,平日里不敢释放的天真和矫情,找到一个出口,淋漓尽致挥发殆尽。

旅行不就是从庸常生活中偶尔挣脱出来,寻找点不一样的乐子吗?尽管旅行结束,立刻现回原形,切换到忙碌、平淡的工作生活模式,但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勤勤恳恳做好分内事,才能换来下一次旅行的资本。

秋冬去法国,我的行李箱里,永远会装满材质上乘的羊绒大衣和羊绒连衣裙。因为在欧洲街头,很难看到穿膨胀羽绒服,像棉花糖一样的路人。穿一件轻薄柔软的羊绒衣衫,总不会出错。永远不会忘记,有次去尼斯一家米其林餐厅吃饭,同行的一位大姐,穿着连帽衫运动鞋,被门童拒绝入内。在优雅到骨子里的法国人眼里,好的进餐环境,需要每个食客来营造。可能有人会说法国人太傲慢,要赢得当地人尊重,我想,还是先学会随时随地做个得体的游客再说吧。

对我而言,旅行是一次次全新体验,也潜移默化,改变了我的审美品位,对穿衣打扮的看法。

刚开始去国外旅行时,我从没想过,有时可能需要备件礼服上路,我觉得这样华而不实的服装,离我的人生很遥远。有次跨年夜,在法国香槟区的一个小村庄迎新年,看到餐厅里全是身着精致礼服的老先生老太太,我深感自惭形秽,原来我的生活,有些场合真是需要穿着考究,隆重度过的。

去年春节去澳洲,和一群朋友到奔富酒庄吃年夜饭,我提醒同行的朋友,一定要带件礼服,有朋友觉得我作且麻烦,到了餐厅,看到满屋身穿Ferragamo的服务员,大家都自觉到洗手间换衣服,精心收拾一番再出场。尽管这样的时刻,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但我总是不遗余力,游说身边人,为拥有这一刻,做些小小投资,人应该学会偶尔尝试给自己高贵一点的生活,我们都值得以更好的状态,面对这个世界。

平日里,我很少逛街购物,也很少花时间研究穿衣打扮,我现在穿的衣服,90%是自己买布料,找熟悉的裁缝做的,样式都极其简单,面料也很单一,春夏真丝,秋冬羊绒,每件都可穿到80岁。

这让我在工作之余,节省出大量时光,可以看书、会友、写字,因为看的书比较杂,见的人多数很有趣,因为衣服大多是做的,不用上网逛淘宝,闲得无聊时,我会逛订房网站,浏览发掘心仪的酒店收藏下来。

所以,外出旅行,我很少刻意花时间做行程攻略,想要了解的旅行信息,平时大多看来、听来、日积月累下来,心中有数了。

这可以算,我个人总结的“旅行攻略”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你有些参考价值。

不信你也试试,去过的好地方越多,穿过的美衣越多,人反倒会越来越踏实淡定,懂得收放自如,在现实和理想中,转换角色。

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会努力慢慢去尝试一下。你会发现,有些看似奢侈的梦想,并不那么高不可攀。

如果你还有耐心看下去,下面分享一篇我十年前写的旧文。过了30岁,一下笔,很多回忆,都是10年前,10年前……

想说的是,一个人的穿衣史,其实,就是一段个人成长史,没有过去的血拼积累,就不会有现在的云淡风轻。

————————————————

《我的Shopping生涯》

我自己真正有权利决定买什么、穿什么的日子,从大学开始。

记得上大学那天,我穿着无袖纯棉上衣、七分牛仔裤,爸爸送我去报名,与一群女生擦肩而过,突然对我说:“你是大学生了,穿衣服,要大方、得体。”“不就是没袖子吗,我怎么不得体了?她们还穿吊带露脐呢。”话一出口,才领悟到,爸是怕我像“她们”。

我本资质平庸之辈,贵在有自知之名。再爱臭美,不过自娱自乐,不是我的风格打死我也不弄上身。我们学校不乏弄潮儿,要我这样的站在风口浪尖干嘛?

那几年我究竟给自己买了什么,还是不要讲了,从生活费中省下的那点零用钱,就算眼光再好,能换回来的东西,又有多少上得了台面?

大学女生,干逛是家常便饭。刺激受多了,很多人开始想法子脱贫,于是,做家教。教小学生1小时10元,中学生1小时15元。一周两小时,一月能换一件T恤或牛仔裤。

我一直把为人师看得神圣,怕误人子弟。在我们宿舍的姐妹都成为某老师后,我终于扛不住,去教一个小男孩写作文,教了两个月,常常恨不得把小朋友头敲开,把文章灌进去,这样子下去,怕是要出人命的。立马打住。

大二暑假,室友做家教不回家,我也不好意思虚掷光阴,教不了人家,跟着人学习总可以吧。

找到报社,实习。平均一周做一次采访,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稿件。

大三开学,收到一张稿费单:元。这笔“巨款”,被负责收发的后勤同学走漏风声,在同学中迅速流传,最后传到辅导员那里,校团委和学院还分别给我发了“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学员”证书,被请去参加新生交流活动,很是戏剧性。

元,几乎是当时一个节俭学生半年的生活费。于我,能换多少美衣。不就是码字吗?

继续实习。

没有人知道,醉翁之意是在此——报社带我的美女老师,穿衣style深谙我心:简约低调又不拘一格的精致。且相处一夏,未见重样,后来知道,是读亦舒长大,再看她,更觉亲切。

穿衣,咱们忌“撞衫”,但在思路上,好环境的熏陶不知几重要。

因为有稳定稿费收入,我逛商场开始有底气。

课余也看《时尚》、《瑞丽》等等时尚杂志,多是在学校周边小书摊买10块钱一本的过刊,从中认识无数大牌。既养眼,又励志。

大四,一家台资商场在学校旁边落户,在下的血拼段数,也随之有了历史性飞跃。同学去约会、面试、上考研辅导班,我去逛商场。

那是一个有梦幻意义的场所。我喜欢它家高挑开阔的层间,不疾不徐的音乐,有礼有节的电梯小姐,看中的商品,虽然标签上的数字昂贵,但也非天价。连楼下生活超市,零食水果的境外产地,都给我一种对于美好生活可望又可及的憧憬。

终于毕业,穷学生晋升小白领,又没见过世面,小女孩心思重得很,那时最爱的一个牌子叫“花木马”,去上班,穿粉蓝、米白、翠绿、鹅黄……办公室穿惯了黑白灰的女同事,倒觉得新鲜,嚷着要我带去买。

Shopping,竟是连接同事感情的最好纽带。

我和很多职场闺蜜,就这样建立起友谊。她们称赞我衣裳,下班后,我们结伴去逛街。

衣服买一件总觉少一件,有上衣缺裤子配,配好裤子缺鞋子……后来,得出省钱经验:大件商场买,配件小店淘。尤其喜欢那些特色小店云集,让自己有机会花钱、没机会花大钱的小街。毕竟,新世界还不是天天去的地方。

就这样,耗掉薪水和青春。

大约是年吧,看到某时尚杂志做过一期选题“上海、北京、广州,外贸大卖场秘密地图”,很贴心地罗列了杭州四季青、北京动物园、日坛商务楼、广州站西等地的淘衣攻略。

“看到这一期杂志,包你从此以后买到又平又靓又正宗的外贸衫。”写得这煽情,一点不心动的,十有八九不是年轻女人(富家女除外)。

我?是主张心动不如行动的一派。从此,去这些城市玩,我会专门抽一天时间去考察书里介绍过的店铺,又自己发掘出不少新地儿,如上海七浦路、深圳外贸仓等等,物美价廉、乏善可陈者皆有,但这么多批发城逛下来,血拼功力不说炉火纯青,也算久经沙场了。

一点不难发现,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商场都大同小异,而鲜为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xz/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