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素萍通讯员徐婧季靖

2月13日,在杭州望湖宾馆,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成立仪式隆重举行。这是浙江省首家“国际文化旅游学院”。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副厅长芮宏,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校长罗卫东,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王昆欣,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书记金炳雄,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浙旅投集团副书记、董事王剑,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楼倻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翁文杰共同完成新学院成立的推杆仪式。校党委副书记包迪鸿主持并代表校党委宣读了成立文件。

仪式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芮宏副厅长、浙大城市学院张德平副校长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后续,双方将围绕科研共创、人才培养等内容,不断增强校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三赢互动、共同发展。

成立大会上,还举行了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首届业界导师聘任仪式。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为首批业界导师颁发聘书,聘请雷迪森酒店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周洪杰先生,纳德自由酒店总经理余淑萍女士,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任国才先生,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总经理杨国荣先生,杭州市国际会展博览集团董事长李健先生,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飞先生,浙江茗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陈一帆先生,杭州远洋凯宾斯基酒店总经理皮埃礼(AlexanderPichel)先生,杭州凝聚公关策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燕民先生,杭州博物文化公司总经理张敏先生,杭州香格里拉酒店驻店经理费晓虹女士,杭州中国旅行社全国特级导游潘伊玫女士等12位为国际文化旅游学院业界导师。

【成立背景

“新文科”、“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都向高等院校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路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年浙大城市学院转公,获杭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支持创建全国百强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峰”学科平台。

以上这些,是挑战,也是机遇!

以学校转公为新的时间轴,浙大城市学院以“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为发展要求,以实现“三新一高”(树立新理念、谋划新发展、塑造新形象和形成高效能)和加快推动跨越式转型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在全面研究“十四五”时期外部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浙大城市学院决定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学院。

【成立基础

国际文化旅游学院的前身是浙大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年,与城院共生共荣,被誉为“最幸福的专业”。

“十三五”期间,浙大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精建基础,迈向卓越”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重要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强内涵发展,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人才培养上,具有建系早、质量优、招生好、满意度高与学生强五大突出特点;

师资队伍上,学历职称结构逐年优化,科研能力比较突出,近两年承担各级纵向、横向课题70余项、课题到账经费超过万;

专业建设上,年启动课程群建设,年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和新形态教材建设,年入选杭州市新型专业,年省内高校首创“数字文旅特色班”开班授课,此外,年所在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旅游休闲方向)入选杭州市一流学科;

社会服务上,发挥名城名校办学叠加优势,与文旅行业前沿对接紧密,与多家政企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行业培训等方面有长期战略合作,已初步具备“产业学院”雏形;

国际合作上,国际资源丰富,已是亚太旅游组织PATA合作伙伴,与国际旅游联盟WTA开展合作,与港澳、美国、新西兰等多家大学开展国际交流项目。

【学院定位

发展旅游休闲学科、培养旅游休闲人才是浙江省、杭州市创造性系统性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切实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该学院将以“新文科”建设思想为引领,以“五育并举”为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旅游休闲管理人才。

签约

【发展目标

以“浙江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化、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学院为目标,主动对接浙江省、杭州市的创新需求,坚持“高起点办学、高标准育才”的理念,建设“文旅+”科教创新综合体,超常规建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力争年申报成功专业硕士学位点,年达到博士点建设水平,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全面建成具有多领域融合发展与“新文科”特色的国内一流旅游学科和世界一流的国际文旅学院,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国际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的摇篮、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

成立仪式

【学院特色

紧紧抓住中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全球化、科技化、平台化大发展之机,以文理融合、文工融合、文医融合等跨学科融合发展为抓手,聚焦“旅游+”交叉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领域。

完善的国际化育人体系:融合全球化意识,强化国际建设,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融入学院的发展理念之中,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与合作。通过国际化师资认证、课程合作、研究合作、国际会议与传播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胸怀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拥抱互联网,体现“数字+”:夯实“数字文旅”专业根基、展开“数字文旅”学科研究、成立“数字文旅研究中心”、联合“元宇宙”新赛道头部企业创建“数字文旅展示中心”、构建数字文旅数据库案例库,加快“文旅+实验室群”、“文旅+创新研究中心群”双群建设。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国际酒店管理、旅游创意策划、数字文旅三个专业方向建构高标准育人体系。围绕“五育并举”,以“第一智慧书院”为载体,探索“教育+社区”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以旅游休闲教育推动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城院品牌”;以学分互认的交叉复合辅修、产教融合的“文旅微专业”等多种方式启动人才辐射计划;通过自主建设、申报硕博学位点,和与南开大学、香港澳门等境外高校硕博联陪两种方式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著名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吸引一带一路国际留学生。

卓越的师资构成: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有浙大和南开名校名师双加持;引育结合,构建厚基础、高水平、跨学科、多层次师资矩阵;展开国内国际双认证,打造领军型教学科研团队。

优化的学科布局:扩大既有优势,加快构筑若干领域先发优势,成立“数字文旅研究中心”、“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红色旅游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四个研究中心,重点在数字文旅、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建成3个左右领军型创新团队,持续推进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建设。

卓越的社会服务意愿与能力: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深化政校合作、对接产业、亲近行业、携手企业构建产业学院;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杭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数字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发出“城院之声”,成为杭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融合全球化意识,以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扩大国际交流、拓展联陪海外合作伙伴等方式,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yh/1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