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
北京白癜风能治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84642.html 昨天,小编在第一时间为大家送上了我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消息(点击此处回顾《每学年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浙江出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意见》)。今天,要为大家奉上意见全文,请好好收藏,认真阅读哦~ 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8号)、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4号),现就推进我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意义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和指导推动,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主要通过学校组织的集体旅行或家庭亲子旅行、安排在外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 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旨在帮助中小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省情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家国情怀,更好感受“诗画浙江”和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在没有铃声的课堂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推动项目化学习、实践性研究,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旨在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品格高尚、富有爱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打造一批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浙江省、市、县级的研学旅行营地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创建一套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情、市情、省情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建立一套责任清晰、协同配合、管理规范、经费落实、安全保障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研制一套信息共享、操作便捷、性能可靠的研学旅行活动服务平台和评价系统;探索形成激发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二)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2.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3.普及性原则。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 4.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应坚持公益性质,只能收取基本费用,不得开展以针对学生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5.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三、研学活动的基础建设 (一)研学营地基地建设 用5年左右时间,创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个以上、全国基地20个以上。建立浙江省级营地、基地标准和不达标营地、基地摘牌退出机制;遴选公布省级营地10个以上、省级基地个以上。设区市、县(市、区)制定地方营地、基地标准,并陆续遴选公布一批当地的营地和基地。 (二)研学线路设计 1.营地辐射式研学线路。各地教育、旅游等部门指导推动以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为核心、周边基地为辐射圈的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群。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基地网。 2.主题串连式研学线路。各地教育、旅游等部门指导推动结合地域特色,按一定主题,精心筛选打造3-5条面向本区域的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围绕“红色之旅”主题,利用我省丰富的红色资源,突出“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围绕“生态之旅”主题,利用我省丰富的绿水青山、海洋资源、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生态保护区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围绕“文化之旅”主题,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名人足迹、地域风情、博物馆藏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围绕“活力之旅”主题,利用我省各地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样板和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科普基地、市场港口、知名企业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三)研学实践课程开发建设 1.建立区域性研学课程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构建研究性学习与旅程体验结合的学校学习机制,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以“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为主线,以“行走家乡、览胜祖国、放眼世界”三个层面为路径,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体现研学旅行层次性、多样性、走研性特点,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县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2.精心设计学校研学课程。各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必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将其纳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建构“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 3.营地基地研学课程要求。每个研学营地和基地至少具备一个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四、研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服务评价平台建设 (一)研学旅行年级和时间的安排。中小学各学段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研学旅行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 (二)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要与有旅行社服务资质、信誉好的被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和安全责任书,明确被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的工作要求和各方安全责任。 (三)家庭亲子研学旅行的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大力鼓励和引导各中小学生家庭,利用寒暑假期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外出研学旅行。 (四)研学活动服务评价的平台建设。建设高效便捷的研学活动服务和评价体系。各地可借鉴温州市鹿城区基于“学生社会大课堂”智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zx/8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10岁男孩脖子上全是针眼竟是爸妈雇人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