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中经济人假设的一点思考
上午在抖音中看到储殷教授谈到现在婚姻跟20年前的差别,深以为然。加之最近也和周围的朋友时常讨论为何走进婚姻,或者说婚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想到哪里写到哪儿。另外,这是我加入豆瓣以来的第一篇讨论,请豆友们不吝拍砖。 我一直相信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那么,基于这个假设,参与社会生活的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情况在很多关系中普遍存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最最付出不求回报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下也概莫能外。 不妨把时间回退到六十年前,也就是公元年前后,这也是我能耳濡目染的,或者说听上一代人口述的最久远的历史。在那个年代,几乎每户人都有四五个,甚至十多个孩子,这在今天自然是不能想象的,也是我很难设身处地去想的。但在当年,经济人的选择自然有他的合理性,我认为选择基于以下几点: 其一,付出回报的比例问题。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无限趋近于0,只是做饭的时候锅里添一瓢水,桌子上多一副筷。而父母可以得到的,不仅仅于以下:孩子五六岁开始,可以照看更小的弟弟妹妹;年长几岁,可以下地干活放猪赶羊割柴草;十来岁开始,就可以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对公分绝对陌生),劳动力的多少直接决定家庭经济条件好坏。而作为父母给与的,无非就是孩子成年后,在一块不花钱的地基上,找一帮亲朋好友帮忙盖的几间土坯房,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其二,普遍撒网重点捕捞的问题。多一个孩子,自然就多一个出人头地的概率。这与付出的几乎可以不计的成本,是另一个领域的收获。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去培育其中一个有可能成功的个例,以期其在获得相对的成功后,对原生家庭的反哺,这就不难解释现在各类的“扶弟魔”、“樊胜美”们,家长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扶弟魔们也会认为,爸妈把家里仅有的资源给了我,理应“扶弟”。 其三,在婚姻中的经济问题。窃以为这是当年婚姻稳固的一个压舱石。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农业生产的繁重性,农业社会的封闭性,都构成了看似牢不可破婚姻的支柱。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尤其是经济的独立,赋予了婚姻关系中女性说“不”的权利,对男性依附的降低甚至趋向于0,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婚姻的稳定性。当然,瓦解婚姻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其他,篇幅及论证原因,在以后的讨论中另行开启。 好,时光机到今天。 现在的90后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走近婚姻,或者说,对婚姻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 那不妨,我们看看婚姻可以带给每个人的好处,甚至可以更直白一些,有哪些利益? 有句看似笑谈的话是这么说的,本来想找个人遮风挡雨,结果没想到,风雨都是这个孙子带来的。婚前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芬迪迪奥普拉达,婚后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淘气老公心花。 有个女性朋友聊起,找个男人可以,但是前提是不要降低我的生活水准。我悲观的认为,这是假设基本不会成立,这个想法迟早会被枪毙。结了婚的女人,大概率的话题无非是,不学习的孩子,不挣钱而且花心的老公,偏心的婆婆,让人生厌的小叔子,上不完的辅导班,做不完的饭,干不完的家务。。。。。。。这与你在原生家庭“谁还不是一个宝宝”的境遇,恐怕是一在平地一在天。 那我们回到孩子这个绕不开的话题上。再来看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我能想到且不限于的投入,从出生到结婚:月嫂各类辅导班衣服购置营养品添加外出旅游买房买车学费生活费,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个男孩子的话,以我们这个北方的四线小城为例,w可能都勉为其难。那父母可以获得的呢?无限趋近于0,不管正看反看,这都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当然,如果您说,我爱孩子,我爱付出,则不在此次讨论范围之内,门在另一边,请从外边带上。 林林总总,如臭婆娘的裹脚布,还跑题,是为对婚姻中几个问题的粗浅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zz/8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发动机技术最差的三个国产品牌,一个比一个
- 下一篇文章: ldquo开放三胎rdqu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