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遮盖液 https://m-mip.39.net/pf/mipso_7232724.html

“双十一”要到了,这个在我们时代被生造出来的“节日”,属于所有消费者,但居然被冠以“光棍节”这一将人类区分开的称谓。

这一日,孤单的苦涩早就被购物狂潮冲淡,尤其是常用购物来满足自己的女孩子们,纷纷装满了自己的“购物车”。

有人在享受购物快感的同时,也开始抱怨:“现在是一个消费时代,没办法啊”,我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这样说。

可是,你可曾想到,年前,那些教科书上曾受尽封建压迫的古代劳动女性们,也曾穿着奢侈的潮牌服饰、拿着珍珠手包,邀上三五闺蜜一同漫游西湖,畅享时光。看似温情默默,实则物欲横流。

想想这样的景象,虽然发生在我们出生前,却也是似曾相识:

当夜幕降临,河上各种游船画舫往来如织。

赏月闲谈时,女人们攀比着身上的珠宝;觥筹交错间,男人们谈论着美丽的女人。

清末《点石斋画报》插图——明清画舫

明清时期,整个社会情欲观念都在转变,让过去千百年高喊着“存理灭欲”的士大夫变得可笑。而随着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女人撑起家庭的半边天,经济地位随之提高。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一辈子锁在深闺中的女子,其实有权力和自由外出购物、旅游,享受奢华的生活。

当人性中欲望的合理性得到肯定,女人们便有了“买买买”的底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江南地区的大城市里盛行起了一股奢侈品消费之风。而女人一直是消费的主力军。那些看似清雅的江南都市实则变成了一座座“欲望都市”。

美剧《欲望都市》截图

那时的女人,也在不停更新自己的衣橱

明清时期的女性,也不想被人当成不懂审美的“暴发户”。就像今天时尚杂志给女人们穿着打扮以指导,早在明清时期就有“时样装”一词,代表着当时流行的服饰和妆发。古代的奢侈品消费也要遵循一些规律性的时尚要素。

改琦《对镜簪花图》,改琦的清代仕女创作模仿了明代女性纤弱的特色

▍新奇国际范儿

明代金石家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曾提到,南京地区的女性服饰,在三十年前也就十余年变化一次,到了这些年,不到两三年就有了新的流行样式。从衣服鞋帽的款式和颜色,到女人们的发型和妆容都不断出新出奇。而出新出奇的参照物,很大程度上来自“歪果仁”。

比如朝鲜传入的“马尾裙”。

其作用很像现在礼服的裙撑,把它系在腰间再穿上外袍,就像小姑娘的蓬蓬裙一样。这种舶来品不仅受到妇女的追捧,连武臣朝官也多钟爱,以至于军营的官马常常被人偷拔掉尾巴上的毛去做裙子。

马尾裙

▍中性复古风

CocoChanl将西装元素融入女性时装的概念成为现代时装史上的巨大变革,老佛爷卡尔?拉格斐赞誉“香奈儿外套是时尚界里永不过时的经典”。在明朝中晚期,江南地区也刮起一股中性风潮,文人士子留起披肩长发,女人穿着短款的上衣,衫袖也像男子一样。传统儒家礼教中男女有别的条律、先秦礼制中“男女不通衣服”的明训都逐渐被人淡忘。

清朝流行的短臂马褂VS香奈儿经典外套

另一种重要的时尚元素——复古风,在船娘歌姬的带领下也时常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引人争相效仿。

整个社会对于服饰的狂热促使女人们不停的购买更新、更贵的奢侈品来装扮自己。

跟不上潮流的女人即使颜值逆天也只能被称为“半截美人”。

▍高端定制亦可追逐

在封建王朝,服饰的颜色、布料、选用的金玉珠宝,常常可以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像今天中国,第一夫人随团出访时身穿的蓝色双排扣风衣一度成为电商爆款,引发国民追捧的现象在古代几乎无法想象。

但是时至明末,女性在穿着打扮上不再担心“僭越”之罪。

模仿后宫嫔妃和高官夫人高贵华丽的穿着打扮,“镂金玉为首饰,杂以名著翠羽,被服绮绣,袒衣纯采”成了平民女性彰显身份地位的手段。根据乾隆年间的资料记载,妇人女子在服饰上竞求奢华,“有一衣之值,至二三十金者”,根据“红学家”对于明清物价的换算方法粗略计算,一身套装就要花掉六七千块人民币(可能不准确,编者按)。在今天,也是购买轻奢品牌的价位。

唐寅《牡丹仕女图》

精品店是当时女人的购物天堂

女人们强大的购买力促进了奢侈品零售业的发展。江南的大城市中,许多苏州老板开设的精品店称为“星货铺”,售卖手工精美又价格昂贵的女性用品,包括手绢、雨伞、皮绒衣领、云肩油衣、珊瑚荷包、珍珠扇套、流苏、义髻等等,琳琅满目。

除了开设女装精品店的商人,人们常说的“三姑六婆“中的牙婆和卖婆就是可以进入贵宅豪第进行化妆品“上门直销”的两种职业。明清的言情小说里,她们常借着贩卖胭脂、花粉的机会,把男主的情谊传递给待字闺中的女主,或许也曾成就一段好情缘。

民间艺人戴郭邦的《红楼梦》插画

占领庙宇名园的女性旅行团

我们今日的女子(当然也包括相当数量的男子),喜爱旅行,这笔消费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明朝中叶之后,上层官宦人家的女子也开始出门旅游了。到了十九世纪,女性可以出入戏院、茶楼,与男子混坐也毫无避讳。

除了日常外出听戏喝茶,明清女子的旅游活动主要有两大主题:休闲度假游和进香祈福游。

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女人们出游的好时机。元宵节的花灯会,清明节春游踏青,端午节的龙舟大赛以及当时出现的许多新兴庙会上,女人们都要精心梳妆打扮来参加。

许多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如苏州的虎丘、杭州的西湖、上海的豫园,每到天气舒适的时候更是游人不绝,美女如云。不论是持家的夫人还是闺中的小姐,都可以在家仆的陪伴下外出游玩,聚会享乐。美女出游更是成为了一道靓丽的节日风景。

《月下赏梅》(局部),描绘了明代宫廷女性游玩生活

湖州、嘉兴等地都有关于女性入庙烧香的风俗记载。古时,道婆组织各家的太太小姐们组成进香团,结伴前往香火鼎盛的庙宇烧香祈福。为了家人的平安与家族的兴旺,她们甚至会骑驴坐轿,行程百里,前往最著名的泰山去进贡香火,一路观赏沿途风光,这种进香组织发展成了一种女性的跨省“旅行团”。

清末《点石斋画报》插图——九华山进香

正所谓今有广场舞大妈称霸世界,古有进香团女性占领庙宇名园。

正是由于知名景点和庙宇中女性出游太过频繁,而她们所到之处常常“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以至于有些文人士子唯恐避之不及,写文章吐槽到“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一些思想陈旧、固守礼教的政府官员还专门出台相应政策,限制妇女出游活动。康熙年间任江南巡抚的汤斌颁布了一份《告谕》,反对妇女的浓妆艳服和奢侈消费。他的继任者陈宏谋也发布过《风俗条约》,主张妇女就应“礼处深闺“,不该这样随性的抛头露面。还有诸如《严禁妇女入庙烧香以正人心以端风俗事》及《再行严禁妇女入庙烧香以养廉耻以挽颓风事》等充斥着男权思想的告诫之文出现。时至今日,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外卖服务周到,甜品精美昂贵

说到出游,外带的菜肴点心必不可少,诸如苏州人的“船菜”,扬州人的“野食”都是精致而多样的游船套餐。江南女子虽然食量不大,却异常讲求饮食的品质,汤品面点均奢华精美。为了满足女性的美食需求,扬州城里有许多食肆特别推出画舫专供的餐饮配送业务。作为外卖业的鼻祖,这项服务一经推出便走上一条高端精品路线,店家会根据不同时节调整菜品内容,冬夏不同,四季新鲜。

女孩子最喜爱的糖食糕点在明清也非常流行。古时候不论中外,糖对于一般平民而言都是是奢侈品,从“齁死人”的法式甜品就可窥见一斑。《红楼梦》、《金瓶梅词话》等明清小说中,果馅儿饼、松花饼、白糖万寿糕、雪花糕等甜点和蜜饯不仅出现在妇人的宴会中,还常作为礼物馈赠给其他女人,可见其价值仍旧贵重。想来那贾府为宝钗过生日,不过几位自家姐妹一起庆祝,一顿饭就吃掉了袭人两年的工资,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新版《红楼梦》剧照

所以若说“买买买”是我们这个时代才有的“产物”,并不确切,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有欲望的地方就有攀比与消费,当然,这里面还要有整个经济文化背景的“成全”。千百年来,很多本质的东西从未真正发生改变。

每个女人心中似乎都有一种原始的对于奢侈品的欲望。不论是明代的后妃命妇、艺妓奴仆,还是今天自由而繁忙的白领女性,一旦掌握了足够的经济主权,对于奢侈品的欲望便再也无法被伦理教条所束缚。

上文的观点及部分图片,来源于

《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巫仁恕著

商务印书馆

-08

19.00元

上文观点来自这本小书,它的尺寸非常适合今天的碎片阅读。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古人生活等待你去发现……

点击下方,可进入单向空间微店购买

点击,购买《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gd/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