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两个脚印换来一百两银子
“静”是门高深的功夫 曾国藩修身方法中“静”这个字一直很重要,但是究竟有什么帮助呢?今天拙小诚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告诉大家“静”字的厉害。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旅游,而大家管那种没带什么钱出去旅游的方式,叫做“穷游”。 其实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曾有一段“穷游”的历史。那时曾国藩还在北京参加当时的“高考”——科举。可是成绩却并不好!连考两年都名落孙山,于是乎,他想外出散散心,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 曾国藩从前未曾游历过山水,正好借这次落榜的“机会”,弥补不完整的青春。就算“穷游”,曾国藩也不肯走寻常路。通常从北京回湖南应走原线路,但他特意绕道沿海,经天津至山东,再过江苏,尤其是认真地把南京逛了个遍,最后才经水路回湘。 在经过江苏北部一个叫睢宁的地方时,曾国藩实在没钱了。一文不名,往后只好跟着丐帮走。曾国藩左思右想,觉得自己好歹也是读书人。但毕竟是没钱了,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无奈之下,想起睢宁知县易作梅曾是父亲同学,勉强能叫年伯,于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前去求见——借盘缠。 那是一个忧伤的雨天,曾国藩没带伞,落魄不堪的来到县衙。 门房见到他一副乞丐摸样,很是不愿搭理。 “你是何人,来此作甚?” “在下乃大人之年家子。” “是吗?看着不像啊,找大人什么事?” “我还是见到大人再说吧。” “那你等着吧,大人刚好外出公干了。” 门房随后安排他在客厅等待,谁知,曾国藩等了一整个下午,等到花儿都谢了,易知县也没出现。后来天色实在太晚,曾国藩只好告辞。以他当时的落魄模样,估计就算易知县回来,门房也压根不打算告知此事。 话分两头,当天易知县回来后,换下官服,泡上茶,刚在客厅落座,突然眼睛瞪得老大。他沉思了一下,便把门房叫来询问:“下午来人了吗?” “有个年轻人找您,说是您同学的儿子。不过看着不像,一副乞丐摸样。” 易知县听后,又是一阵沉思。突然说:“快把此人给我找来。” 门房好不容易找到曾国藩,带到府上,这位易知县问清缘由,居然当即奉上整整一百两纹银,资助这位穷困潦倒的青年。 请注意,这位易知县还是很清廉的,用的不是公款,而是自己的私房钱。看过我们拙诚学堂前几期的朋友都知道,两在当时的晚清,并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是易知县两年多的工资了。 那么他为什么对一个萍水相逢的年轻人如此热情慷慨呢? 又怎么刚回家就知道有人来过呢? 莫非他是柯南? 原来,真相就在客厅的地板上。 当时易知县往客厅一坐,就看见对面椅子前有两个清晰的脚印,脚印旁边是一圈湿漉漉的水渍。旧时客厅为砖地。但那天下大雨,曾国藩身上湿透了,裤腿和鞋子上的水渍会印在地上,脚底反而因久坐而被焐干了。易作梅一看,不得了啊!坐在那里的人,一下午就没动过。因为来人若是起身散步,或是坐在那不老实,不镇定,必然不会只留下两个脚印。 我们落座时,如有陌生人在场,大都正襟危坐,可若无人在侧,往往散漫自由,即使不跷二郎腿,也会“大腿抖小腿”,像发电报式地抖个不停。这种放松是本能的肌体反射。但年轻的曾国藩居然能驾驭自己,克制自己。易作梅寻思,有这样定力的年轻人,将来必非池中之物!为了明天不致高攀不起,不如今天赶紧搭理。 历史证明,易作梅没看走眼。后来的曾国藩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所以能在乱世危局中别开一种生面,完全得力于他的静功,他的定力。 -EN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活动报名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xz/11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日本ldquo虚拟旅行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