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将成为杭州新一代最有特色文化地标,让
谢谢支持 /杭/州/乌/托/邦/ ▲ 这里曾经似乎被遗忘一样 却难得在市中心留下了烟火人间的气味 现在,它要腾飞了 杭州城的馒头山作为南宋皇城的东起点,它和皇城只有一墙之隔。住在这里的居民,堪称“皇帝的邻居”。 一直以来,这里似乎被城市的建设遗忘,当我们已经用上智能马桶、地暖的时候,这里很多地方还在用着用了一辈子的煤炉和痰盂... 现在它也终于搭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去年年底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对馒头山社区的全面改造得知此消息,免不了一阵伤感。当年的皇城腹地,如今的市井人家,这样的老杭州风情或许正慢慢在消失,在这里我们能找到童年的回忆。或许将来它会像河坊街、南宋御街那般人流如织,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只是我会想念它原本的样子...... 馒头山社区 位于南宋皇城遗址凤凰山脚路 南靠浙赣线,西至凤凰山,北上万松岭 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 在地图上,你会发现这个社区隐没在一片绿色当中,它实际上确实在两座山的里面:从中河路高架桥下往南走,过了杭州卷烟厂右转,是通上万松岭的万松岭路,稍微往前走一段,左手边那条勉强能容纳两辆轿车通过的小路就是凤凰山脚路,馒头山社区的石碑就竖在路口。 从10月份开始,这里展开了整治行动 脚手架搭满了整个社区 这里的人们一边抱怨着道路泥泞难走 一边憧憬这未来 ↓ 到目前为止,馒头山整治工程已经过半,整个过程给附近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不便,但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期待。 让我们再看一眼改造前的馒头山 记住这个小而美好的地方 它维持着起码慢于这个城市10年的速度 到处都是烟火气息 ↓ 虽然是市中心,比起外面的雾霭层层,这里的天空格外蓝。 电线杆,马路边,处处可见的浓浓生活气息。 人头攒动的老式菜市场,摊贩和客人都已经是老朋友了,熟络的打着招呼。 热闹非凡的早点摊,想起了小时候用筷子串起油条,一路走,一路把油条尖尖头偷偷咬掉。 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见起码消失了几十年的街坊小店。 这里的邻里关系不像高楼大厦里的形同陌路,始终保持着老底子杭州人最朴实的民风。 散养的小鸡仔和休闲的狗狗,下辈子好想做一条馒头山晒太阳的汪啊。 绿色植物坚韧的从瓦片中长出,路边的绣球花开得格外绚烂,连植物在这里都格外生机勃勃。 满满的咸豆浆用搪瓷碗装着也就这里能见到了,这是很多人搬离了之后,仍会思念的味道。 这里人已经习惯了每天发煤炉、倒马桶的生活 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终将带着这些记忆搬进新的楼盘 用余下的生命去怀念馒头山社区的温暖 这人情味啊,可千万别消失啊 ↓ 露天的洗衣服擦板,现在的小区里面几乎已经没有了,记得小时候经常在中间放几块砖,撸起袖子就和小伙伴打起了乒乓。 老式的水泥洗衣板和水井,尽显老杭城的韵味。 一入冬,家里的老人总要把往年的丝绵扯开了让太阳晒晒。 倒马桶这个近乎传说般的事情,在馒头山社区是真实存在的,这里有很多住户家至今没有厕所。 劈材烧火,小编都记不起啦这是多年前的记忆了。 路边是随处可见的小竹椅,小店门口摆着麻将桌,牌桌,在这里似乎没有陌生人。 一起买菜的街坊。 城南的面条是出了名的好吃,慧娟、菊英,这些已成了杭州美食符号面店都出在城南。但从面店出现在同一个社区的频率上来讲,馒头山面店的密度大概要算是最高的了。 细心寻找 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能找到这些老物件 这些都是这个时代最后见证 并带着主人对生活的美好回忆 ↓ 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还记得当年坐在后座上爸爸载着你去上学的情形吗? 现在大家都已经都用席梦思了,老底子的棕帮,还有多少人在用。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你还记得多少。 啊呀,想当初和几个小伙伴在外面玩疯了,也是这个样子,回家被妈妈“拷一顿”。 慈祥的老人,曲折的弄堂,晒在阳光里的衣物,低矮的小屋……在感叹这些老小区不方便的同时,我在想,如果哪一天它们都不存在了,我们又去哪里寻觅老杭州的味道? 老杭城的味道,我们可以保留。但是让老小区的居民活得更有质量,不漏雨的屋顶,结实一点的墙壁,更方便的生活设施……也是很实际的东西。 愿馒头山的明天越来越好 行周末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 商务合作,请添加o z ↓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迅速添加。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xz/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杭州这8个地方,一个比一个有文化讲个好故
- 下一篇文章: 规划项目杭州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