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讲求“新”。

——余映潮

Introduction

导读

有人说语文课本是一本行走的“宝藏地图”,不仅有桂林的山水,还有威尼斯的小艇;不仅被安利过孔乙己的下酒菜茴香豆,还有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一幕幕,让人觉得灯火可亲,岁月静好。其实在语文课本里,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宝藏素材。

重视阅读和素材积累,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语文学习中众人皆知的“秘笈”,然而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却总有种找不到法门的迷茫。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老师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心法”,收录在《王君青春语文代表课11例》中。

本文约字,阅读需8分钟

在语文的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须把自己锻炼成为“敏感体质”。

我很认同“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但是,时代毕竟不一样了。天地都在我心中,能用的资源都要用,不要故步自封,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多读书,多观影,多追剧,多听歌,多泡朋友圈,多旅游,多发呆……必须要在这个热腾腾的时代保持热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才能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同时,我们一定要保有对文本价值的敏感度。每一个人,都必须成为“发现文本意义”的高手,都有能力在经典文本中开发出独特的价值来。以我的代表课之一《春天会不会生气》为例,这是堂以“春”为逻辑起点的群文课,也是一堂很新的写作课。通过多种教材内外不同的选材,古今混杂、中外穿梭、文体不限、内容无拘,来说景说物说人。通过游戏式的对话来讲“写作角度”,通过话题引导,进行思维训练,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一致、认知坚毅等等。

第一部分,春天会不会生气?我用的素材是三篇和“春”的评价有关的文章:朱自清赞春,丰子恺辨春,李煜恨春;第二部分,动物会不会生气?用的素材是两位法国诗人,拉·封丹和萨冈的寓言诗,主角都是蚂蚁和知了。仅仅相隔年,人类对相同的动物的评价却天差地别;第三部分,人会不会生气?这个部分我经常换材料,跟着时事热点走。

点击查看

《春天会不会生气》课堂节选

课堂实例节选(点击获取查看大图)

对比阅读是本节课最突出的环节。从朱自清的曼妙无比的“春”到丰子恺思辨严谨的“春”,又穿越到了满腔仇怨的李后主的“春”,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字对比得出“春”是客观存在的,变化的是写它的人的状态。孩子们经过了这堂课的学习,观察生活表达观点的“角度”意识将会得到扎实的强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老师就必须“授之以渔”。整节课看似零散的材料中,实际上都是在教学生理出阅读和创作的一般规则——

“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现”

“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思想的表达”

“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

END

本文课例摘自《教师生命中最好的时光——王君青春语文代表课11例》

寻找好课堂

“寻找好课堂”汇集全国百余位特级教师资源,致力于通过分享创新教学观念、课堂技巧等优质资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教学指导,进而不断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yh/12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