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吃什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6/5818842.html

寻觅被历史烟云遮被的文化之光---五通桥三普行记

作者:平淡

昨夜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把初春的大地浇得湿漉漉的,按往常的经验今天该是艳阳天.清晨,醒来得很晚,突然记起要去五通桥.正准备出发,同事的电话来了说先到机关等车.出了家门,太阳没见着,仍旧是个阴天.哎,在四川倒春寒的时段能不继续下雨也算是好天气.10时过,车从机关出发,由于乐五路正在进行改造,由原来的二级公路扩建为一级公路(意在保留能收费的资格),一路上车颠扑得厉害,车速也如同蜗牛般在坑坑洼洼的泥地里慢行.车过红岩子时,我突然想到以前这里曾有一座很有名的古塔,是中国最早出产石油的地方(以前乐山古代打盐井时发现了石油),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惜文革期间这座高耸云端的古塔消失在大炼钢铁的运动中.遐想中车过五通桥杨柳湾,同行之人说起50年前风光秀美的五通桥与小西湖边的蓉树来,那真是堪与杭州西湖比美!其流露的得意洋洋之态,足让我这个没能亲见的人羡慕得"眼红".而今的五通桥,各种工业发展起来后,芒溪河畔一棵棵古老而繁茂的大蓉树渐渐死去消失,昔日的美丽景致仅存于记忆之中,踪影难寻.唯见河两岸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倩影倒映在浑浊的湖面.

11时过,来到位于桥沟镇的东风电机厂.这个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永利化工公司,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已发展成为直属中央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一下车耀入眼帘的是霓虹灯闪烁滚动播出的企业现代经营理念,让人感觉出公司发展欣欣向荣,似乎没有受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一丁点儿影响.清爽的厂区,干净的地面,颇有现代化工业厂区的味道.公司的工会主席与团委书记热情接待了我们.团委的张帅哥一边带路一边为我们介绍厂的发展历史:从上世纪的民族化工工业先驱---60年代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集粮"伟大号召建起的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开放时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的军转民发展阶段---21世纪以水电\风电\气电\火电产品为主导的现代重装企业.

来到公司成长发展陈列室,工作人员仔细为我们讲解了东风电机厂的光荣历史.这个陈列室,原来是永利化工公司创始人范旭东先生带领天津的内迁工人在抗战时期建起的一个老办公地点,公司将其维修后改作陈列室.在陈列室后,就是当年范先生带领一帮人和桥沟人一起开挖修建的百亩湖.望着清澈的湖水和偌大的湖面,先前陈列室里范先生带领群众不辞辛劳修建百亩湖的历史照片在脑中闪现回荡.在陈列室前面,还保存着当年永利化工公司修建的几幢建筑,风格别致,在现代化的工厂厂区里显得格外突出.讲解员介绍说,当年修建厂房时所用的建筑材料全是用开挖人工湖时开凿的石料和当地木材.在房字的墙壁上,还保留着永利化工公司创建的著名商标--红三角牌商标,曾获得当时的万国博览会金奖.看着抗战时期范旭东先生与侯德榜(我国侯氏制碱法的发明人,曾任我国化工部副部长)的永利化工厂,不仅旧厂房得到如此好的保护,而且今天已发展成一家国有大型现代企业,我想要是范侯两位老人泉下有知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在工会主席与团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当年永利化工厂的火电发电机房和制碱车间.团委的张书记介绍说,制碱车间全是用石料和木料建成的,由于所用的石材巨大,空间宽,厂房里是冬暖夏凉.在去年5.12大地震中这三间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厂房巍然屹立不倒,可见其建筑质量之好.我进入车间,工人已下班,里面是各种车床,干净而整洁.厂房的空间不算宽可却很高,墙体全部是石料所砌,我伸开双手一比划,中间承重的墙体竟达2米之厚,在厚厚的墙体上,开着很多窗户用来通风采光.如此坚固的石木建筑,经历70年岁月的磨蚀和大地震,依旧发挥着作用,确实令人感慨和感叹:70年过去,它风采依旧!

紧邻制碱车间的就是两栋高大的火电发电厂.发电机房也是用石料和木材建成,雄伟而高大.那个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巨大烟囱耸立着不屈的头颅伸向天空,向世人昭示着永利化工厂的荣耀.工会主席介绍说公司准备利用这三个旧的厂房建一个工业博物馆,连同前面保留的几幢旧建筑,把永利化工厂的旧址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为开展工业旅游服务.听后,我们为东风电机人为保护20世纪工业遗产作出的所有努力和莫大的成就表示由衷的钦佩.正是他们浓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艰苦努力,我们才得以看到抗战艰苦岁月中先辈们抱着实业救国之心创办的永利化工厂旧址.考察完永利化工厂旧址,我们顺路返回时,又发现一个长米高11米宽15米的厂房,团委书记介绍说,这也是当年修建的车间,现在仍在使用,还有对面的装备车间,是三线建设时专门用来组装军工产品的车间.看着这个长长的车间,遥想当年永利化工厂工人们劳作的情景是何等的繁忙与热闹.于此行调查文物的范围也涉及近现代的遗迹遗址,午饭后我们前往桥沟镇虎口街考察当年范先生与侯先生曾经居住生活过的房子.虎口街位于桥沟镇的山上,是东风电机厂的职工宿舍区.站在虎口街山上望去,现代化的东风电机厂一览无余,呈现在眼前,波光粼粼的亩湖,古色古香的陈列室,火电厂高耸的烟囱等永利化工厂旧址和气派的现代化厂房,郁郁葱葱的树木与草坪温氤出春天的气息,把小小的桥沟装扮得春机盎然.

沿山势下虎口街,一幢灰色砖瓦结构,西风格结合的建筑出现在眼前,抬头望去,后面还有三幢同样风格的建筑.陪同的团委书记介绍说,这可是当年的"高干别墅区",当年范先生和侯先生就居住在这里.现在这里住着厂里的部分老工人,他们不愿意下山,除喜欢这里青山绿水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是永利化工厂先辈们创业之地寄托着东风电机厂老一代工人的深厚情感.离此不远就是三线建设时挖掘的山洞,是生产军用产品的保密车间,共有三个山洞,当年生产军工产品时洞外还有军人站岗,现改作仓储和装备车间了.我们驱车考察了一号洞,穿过长长的山洞时晃如进入时空隧道,进入车间又是别有一翻洞天,车间虽早已停止军工生产,改作装备之用,但门外那张工作安排表依旧展示出昔日的繁忙和紧张来.

考察完桥沟镇,我们驱车前往金粟镇的秦家寺.寺建于清嘉庆年间,整体风格保存较好,两边的封火墙陈旧而突出,建筑用材一部分是石质,一部分是木质,分别采用穿逗式和抬梁式排立,硕大的柱础和石柱,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展示出独有的韵味.尤其特别的是,那八角形的石质建材,硕大而坚固,显示出古人对石质材料的高超技艺,在乐山古代建筑用材上秦家寺建筑显得十分独特考究.令人遗憾的是保存环境十分堪忧,檐口脱落,木质朽坏,而里面竟然修建起供人采煤工人居住的简易方格子房间,把偌大一个寺庙弄得破旧不堪.

在金粟镇磨子场一个老街(顺河街)我们发现了几个民居,虽算不上特别好,可也很有特色,门前的腰门最为独特,几乎家家皆有.以前这里是买卖生姜的集市,所以取名生姜街.在保存叫好的民居中,还有供做买卖用的门市,那青沙石修建的铺面依旧保存下来,似乎昭示着昔日集市的繁华与热闹.考察完磨子场民居,我们驱车过双旋坝渡口,来到民国时期张二旅长的公馆,这里曾是我国元帅刘伯承养伤的地方.张公馆,为一典型的四川四合院民居建筑,院里一棵高大的白玉兰枝繁叶茂,与破旧的张公馆建筑十分不协调.据介绍,这里曾是双旋坝村委会的办公室,后来村委会搬走了,没人居住与管理,所以院内杂草丛生,令人感叹嘘嘘不已!四时,从张公馆出发,回到乐山.一天的行程结束了,可永利化工厂那保护完好的旧址和一串串熟悉的民居建筑,却依旧徘徊于脑海,在当今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遗产,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东风电机人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但仍旧还需唤醒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保护好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只有保护好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才能创造新的历史新的文化!

阳光春风白马行

早上,按照原定的时间,我们一行6人向着白马镇出发了.几年前去过白马,那时的路很难走,而今路已重新修过,非前几年的"光辉道路",车快速的行驶,蓝天白云间那火红的阳光撒在车前方的挡风玻璃上反射着初春的妖娆,颇觉有趣好玩,给人愉悦的联想.车上的同事看着这样的好天气,都为穿得太多而议论起天气预报来.确实春天的天气真是不好预测,昨天的预报还说将要大幅度降温,可转眼间却春光明媚,和风习习.对我们而言,既是春游之际也是最好的田野普查时候.很快,我们来到白马镇,镇政府的马副镇长已邀约了原白马乡的老乡长\老教师\老同志和文化专干等候着,一番简单的说明工作性质与意义后,我们继续乘车前往白马镇街上查看古民居.在回龙街,我们发现了几处保存较好的民居建筑.分别是编号为回龙街65号\71号\79号.尤其是65号民居,六柱五开间,进深为四柱三开间,采用石木结构建成,前面与后面的支撑柱全部使用红沙石柱,风格已抬梁式与穿逗式混用.二楼临街一面的装饰简洁美观,尤其是围栏的美人靠保存完好,在回龙街上显得十分独特,同行的老乡长介绍说,这是白马镇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在他任乡长的时候,准备将其拆除新建,后来听原来在乐山县老三区工作过的罗孟顶\黄瑞华\张世吉等同志建议才保留了下来,几经转变,已变成了私房.在房主人的热情带领下,我们登上二楼,发现了修建房子的一个扁,上书:金丝竹韵耳以松栢为心.是房主人修建新房时亲戚送的祝贺之物.只是现在的主人已不在二楼居住,满是尘土,显得破旧衰败.其他两个民居的保存现状也是如此.通行的老乡长说,白马镇的旧民居就剩下这里了.出镇我们往胜利水库进发.不一会儿就到了.据老乡长介绍,水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他就是当时水库的建设者之一.水库位于桐麻村,据库区的站长介绍说,水库正常蓄水量为万立方,淹没面积约万亩,灌溉白马镇两个村6个经济社,面积达多亩.水库坝长米,高12.5米.拦水坝宽.5米.坝上还修建有一个水泥的拦水墙.登上屋顶,清澈的水库在春光中闪着波光,阵阵微风刮过,令人神清起爽.同行的文化专干刘老师指着对岸的一块山包说,你们看,象不象一只乌龟爬在水面游泳着正向我们游来.仔细一看,呵呵,还真象.水库的四周,或菜花怒放或绿树抽芽,好一个春光无限好!从水库返回,我们驱车前往桐麻村佛儿岩考察佛教造像.走在长满杂草小树的山中,一歪一拐的得当心脚下打滑.住当地的老先生介绍,山上以前有庙,庙前立有桅杆,后来都毁了.传说以前这里曾出过白花花的一群小鸡,是由菩萨变的.有人想抓住这群小鸡,可等走拢时小鸡却不见了,据说还埋在土里哩.在半山腰一块巨石下,我们发现了一些石刻造像,经仔细分辨,发现是由山顶塌方跨下来的.呈头向下脚朝天式的横卧在半山上,造像的头部全部毁坏,可其他雕刻保存较好,菩提树\莲花\力士像等十分精美.继续攀登来到山顶,见着几嵌佛教造像,绘有彩绘,雕刻也十分的精美.可惜是头部全部毁坏,难以确认年代.估计是明或宋时之物.

返回的路上,发现了几座石室双棺古墓,我们停车测量拍照.墓的年代虽然不旧,可墓前的石质雕刻却难得一见,十分精美.有青龙凤凰,墓主人生前的局部生活雕刻.

午饭后,我们将调查的重点转向磨池河上的古桥遗址.于是驱车前往在楼子村.正巧赶上村里有户人家在办酒席,一大群村民正吃得欢.见着同行中有熟人便热情招呼吃饭,拿烟拿酒.我们说已吃过了,变投入工作.在楼子村,我们发现了原乐山县第三区宝楼乡乡公所的办公室依旧保存着,据老乡长介绍,房子大约建于年,是一四合院式民居.以前还有戏楼.在民居前有一个空旷的大坝子,坝前是一小山丘,一棵巨大的黄角树,其根系一直伸到山脚,枝繁叶茂,成为楼子村的一大景观.测量完民居后,我们在屋对面发现了一座三孔石桥,传说桥身以前有一把铁剑,村民称为斩龙剑,意为只要有龙从桥下穿过就会被铁剑所斩.看来古人修桥以铁剑作装饰,其目的是为祈祷桥能万年长存,永保平安.同行的刘专干说,在桥头以前建有一座古塔,80年代被拆了.而就在桥的另一头,有棵高大古老的黄角树,树形弯曲如龙身,村民呼为老龙树.太头望去,这棵巨大的蓉树,身躯弯曲如龙,枝干干枯发黑,真是惟妙惟肖,象极了龙形.

考察完楼子村磨池河的上桥,村民说下游还有一座桥,于是我们步行前驱考察.桥为单孔圈拱石桥,桥不大,位于磨池河的支流上.测量后我们返回,路上同行的毛老师介绍,传说这里以前是一座县城所在地,大约是明代时候的城.在楼子村周围一带,只要挖地三尺就能发现很多瓦砾.在楼子存对面不远,还留下有牛市等地名.我仔细打量楼子村一带的山形地势,总觉得这样狭小的地方,能否容得下一座偌大的城池?观察周围的环境,这个问号一直在我心里打转.回到楼子村,又去考察村前横跨磨池河的另一座古桥.来到桥边,磨池河绕村前而过,桥正好位于村前,在不远处就是牛市山等,我环顾四周的环境,思量起刚才他们谈论的古城池来,渐渐觉得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古人在此建城,依山旁水,以河为城池,沿山形地势,完全可以摆放一个城的位置.这算今天野外调查最有意思的收获了.顺着来时的公路,我们前去考察另一座古桥.一会儿车到了.下车一看,古桥为六孔石拱桥,位于万湖村三组,横跨磨池河下游.此桥最特别的是,其一孔利用水流落差产生的水能用来碾米.古人在修建桥时,有意将上游水位抬高,在桥下利用条石拦水,分阶梯式泄水.当夏季雨大水大时,上游来水从其中一孔流过,因落差的原因,产生出巨大的水能,从而带动水碾,用来碾米.据说一直利用到70=80年代才改装成窝轮机式用来碾米.见到如此聪明的设计,我不禁为古人建桥时那独具匠心的设计而惊奇不已.古人实在是太聪明,很早以前就知道开发利用水能为生产生活服务,真是了不起了不得!考察完此桥正要离去时,一村民热心前来介绍说,还有一座桥就在磨池河的上面一点.于是我们驱车走了一段泥路.然后步行前往.走在松软的田埂上,在春光明媚的照耀下一路游悠,心情到是十分惬意.很快来到桥边.这是一座平梁桥.就是没有圈拱的石桥.位于万湖村5组.桥不大,周围是农田和小山丘,测量完后,驱车前往向扁考察向扁桥.一会儿车到桥现,此桥位于孔池河的一支流,据介绍此桥是原来修建楼子到乐山的公路而建,修楼子村桥后即修建此桥,后来公路没修成,此桥就废弃无用了.这里向家的人最多,所以叫向扁.

回到镇上,我们又去考察了祠堂扁的古墓群.在回龙街背后的山丘,发现了清末民国时期的石室墓群,建筑雕刻精美,只是保存现状较差.在1号\2号墓前我们发现了雕刻精美的花纹图案,有双龙戏珠图,鹿衔灵枝草\农人劳作割禾图案\犁地图案,太极图案.

安谷之行

安谷之行

今天是第二次有幸参加三普.早晨九点从市中区文体局出发市才知道目的地是安谷镇.一路上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春风和着阵阵菜花香扑鼻而来,春天的气息真让人身心清爽.来到安谷镇,镇里派最熟悉安谷文物古迹的鲁书记作陪,车飞快地向着安谷曾经陈放过故宫博物院文物的祠堂而去.路边一座破旧的老民居前,鲁书记叫停车,说已到其中一个陈放点--三姓祠堂.鲁书记指着路边一段墙介绍说,这就是以前的祠堂遗址遗迹,在5.12大地震中也没有震跨,可见其抗震力之好.看着这不长的一段墙体,斑剥陆离,微微倾斜却屹立不倒,心里不知是庆幸还是遗憾.听鲁书记说,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文物就陈放在这里,祠堂原来的规模很大,可惜后来在破四旧与文革中被拆了,仅剩下这段围墙,在叙说着昔日的历史.

登车继续前行,沿着泊滩堰古渠来到安谷镇的土主庙,传说这庙以前是祭土主神的.由于安谷以前出了很多的武状元.其中一个去见皇帝时因紧张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犀牛角做的酒杯被处罚,信息传回家乡,家乡人觉得光有武没有文化不行的,于是将土主庙改为祭孔子的文庙,庙里还绘了孔子画像.旧社会规定只有县一级才设文庙,居然乐山一个小小的乡镇也设庙祭孔,说明乡人对文化的渴望与对孔子的尊崇.仔细观察,庙宇古建筑只剩下一个单体,原来的格局基本保存着,尤其是那高大的风火墙,在乡村里显得特别突出,格外耀眼.进去一看,建筑为五柱四开间,而最特别是修建庙宇的人特别善于取长补短,庙里的柱子,除最中间的一根大柱外,其余的四根木柱由于长度不够,古代的工匠们想出利用当地的红沙石做成正方形的高柱础以弥补建筑用材的不足从而很巧妙地解决了木材长度不足的难题.老鲁介绍说,现在这里已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场地,几年前维修过,部分建筑被拆除,庙前原来有一棵很大的蓉树与桂花树,立有古碑,今已不存.远远看去,风格独特的风火墙在春风中发出耀眼的红光,似乎在述说着古庙的新生!

沿路继续前行,突然一个风格独特的民居引起了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zx/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