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聂海峰

实事求是,汽车数量是城市经济和活力的体现之一。但是,交通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们申明三个观点:第一,“汽车大爆发”时代,限购限行等不容回避;第二,西安有诸多公共交通问题,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差。第三,基建“欠账”集中爆发,是当下问题的关键。

核心在于,若无法解决城市扩容和全域规划,交通问题将愈加制约城市的发展。

01/西安迎来“汽车大爆炸”时代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5亿辆。其中,汽车2.75亿辆。

从年开始,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汽车销量“第一国”,全球汽车25%左右由中国顾客购得。数据显示,中国内地汽车保有量超万辆城市有69个。其中,超万辆城市31个,超万城市12个。

西安,已进入“汽车大爆炸”时代。截止年9月,西安机动车保有量达万辆。进入年,每月增加3.1万辆。按这个速度,西安将成为全国第七座机动车数量超“万+”的城市。

图表①:机动车十大数量城市增长幅度

从统计图表上来看,除直辖市和限牌城市外,成都、苏州、郑州、武汉和东莞等“新一线城市”,机动车数量均“爆炸式”增长。比如,西安:

第一个百万:年2月10日,约80年

第二个百万:年7月3日,用时53月

第三个百万:年5月3日,用时46月

第四个百万:预计年底,用时31月。

这几座城市,一是拥有庞大的城市人口基数,近些年人口流入位居前列;二是多个省会城市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向外辐射力和吸附力极强;三是近些年经济发展的明星城市,活力较强。

换一个角度,千万人口城市的西安,除自身拥有较强的消费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产业定位有新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之都。

在《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西安副市长马鲜萍表示:“西安现有汽车产能是80万辆……未来,西安汽车产能将达到万辆。”未来,西安将呈现“产量+销量”两大鲜明特征。

02/机动车数量与交通健康

如同“供需关系”一样,机动车数量多少,多少与城市拥堵关系有直接关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互联网上有不少专题,以北京为例,从人口数量、地铁数量和道路密度等多方面,分析了同是世界超大城市——东京的做法和方式。

由于城市交通复杂性和智能交通的飞速发展,单一指标的评价和诊断已无法评测当下交通。高德采用“交通健康指数”,来刻画城市交通运行状况。

在《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亚健康排名TOP10》中,机动车数量最多的城市中,有五个城市入榜。它们分别是:西安、重庆、广州、深圳、北京。对比年,这五座城市没有变化,但是位次变了。

图表②:机动车数量前十城市交通健康指数

这份榜单中,西安以42.80%分值成为倒数第一。当然,对比年同期,西安这次交通健康指数下滑明显。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早期基建“欠账”,遭遇“汽车大爆炸”;第二,因疫情原因,西安放宽限行政策;第三,对于全力冲刺年全运会的西安来说,可以说“全城围挡”。

高德地图报告也说明:“西安交通拥堵与城市道路施工有关,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中西安日均施工道路里程占比排名第二。”

“从1万到10万”和“从10万到万”,都翻了十倍。但是,它们之间有本质上的量级不同。

03/西安与其它城的同与不同

近年来,私家车快速增长是重要原因。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年底全国2.6亿辆汽车中,84.62%是私家车。

年西安政府公报显示,年末西安机动车保有量.4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6万辆,比例达85.7%。

从规律上讲,西安汽车时代彻底到来;从根子上来讲,汽车已成为西安人生活核心。但谈及这个话题,很多人因为“公共交通不发达”。但,谈及成都大家就认为他们享受生活,有钱就买车。

实际上,一到周末诸如袁家村、白鹿原和太白山等皆“爆满”。一到节假日,陕A牌照成为“出行大军”。所以,这样“双重标准”实在是有失偏颇。

图表③:私人汽车保有量及占比

备注:郑州政府公报和交管部门数据出入较大,比如年1月《大河网》报道“年底突破万”,但政府公报数据为“.8万辆”,许多全国数据统一采用郑州政府公报数据。

换一个角度,作为教育大市的西安,目前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已达余万。所以,无论是高德数据还是支付宝数据,都显示西安、深圳和成都等城市,驾车出行热度领跑全国。

对比来看,不同城市发展路径不同。

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发展,初期皆是以沿中心城区向外扩容。随着经济发展、行政调整等,情况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

比如全域发展,典型代表是苏州和武汉。苏州代管县级市的昆山、张家港、太仓和常熟较发达,拥有苏州50%左右人口和GDP。客观上分流了苏州中心城区的压力。武汉,自古就有“三镇”之分。

图表④:不同城市结构特点有所不同

比如中心域发展,西安和成都城市极其相似:大量现代产业、人口和机动车等,都聚集在中心城区,这对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超级城市中心,北京最具代表性。

当然,不同城市还有很多特点:比如,深圳就是一个“带状城市”,北方的兰州也非常类似。很多南方特大城市和省城,也逐步走向了“大江之城”,而且规模已显:比如杭州、南昌。

对于“汽车大爆发”的西安来说,有个矛盾几乎不可调和:机动车的剧增,和脆弱的交通之间的矛盾!

04/限牌和限行要必走的路径

交通问题,成为特大城市无法回避的难题。“汽车大爆发”时代,不少城市开始“限牌限行”。

限行大家已不在陌生,但是激发的争议不只是西安。但是,“限牌”影响更大。所以,目前中国有九个省市“限牌”。从时间上梳理,除海南省其它的都是在年之前。

这其中,四个一线城市中三个都是“汽车之城”。比如,年上海产量为万辆,年广州产量万辆,年北京产量为万辆。这三座城,早在年之前全部“限牌”。

通过“限牌”,这四城实现较低的人均机动车拥有量。要知道,以其人口、消费力,若不“限牌”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图表⑤:十大机动车数量城市的限牌和限行

根据梳理,诸如贵阳、石家庄等城市也采取了限牌措施。不过,贵阳亦多次跻身“都城”行列。中国九个“限牌”地区:

1、上海:年;2、北京:年;3、贵阳:年;4、广州:年;5、石家庄:年;6、天津:年;7、杭州:年;8、深圳:年;9、海南:年

这其中,杭州通过“限牌”控车。年末,杭州机动车保有量为.6万辆,增长仅3.3%,远低于西安、郑州和武汉。

这其中,排名全国第二的成都,有着良好的基建和广袤的面积。自从年10月19日起,由于拥堵压力剧增,成都再度恢复限行政策,包括所有“川A”及外地籍小型、微型载客汽车。

对于海南来说,大量上涨的本地上牌和与日俱增的外来车辆,给未来“国际岛”带来巨大压力。

由于日益严重的拥堵、高昂的交通成本和尾气排放,不少“新一线城市”屡次传出“限牌”的声音,最终都无疾而终。

05/西安公共交通现状

一直有种声音存在,那就是“西安机动车数量拥有众多,是因为公共交通不发达。”

客观来说,公共交通确实有不少的不足。但是,一说“机动车数量众多”,就把问题推给公共交通,感觉“公共交通是一个框,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一千人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作为特大城市,每个人对西安“交通感受”有所不同。所以,公共交通是否发达,在量级面前,更重要、更直观也更科学,就是权威的“第三方数据”。

这里,我们引用交通部数据,用以证明西安公共交通在城市承担的使命到底如何。

图表⑥:年中国十大机动车数量城市客运量

这里面,屡次客流强度位列全国第一个的西安地铁,只占据了公共交通的35%。更多的客流,是被公交和出租车(含网约车)等解决。

很明显:西安中心区域人口,比想象中的更多。我们判断,年底5、6和9号线投入运营,西安地铁日均客流量将跃上万台阶,有望成为全国第六(前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

若实现这个数据,地铁占西安日客流量将接近50%。必须提及的是,由于经济总量、行政壁垒和推动力等因素,西安地铁的报批和修建速度,滞后于城市发展和大量人口聚集的需求。

大家对“公共交通”诸多吐槽,问题在于“一边发展一边规划”,再加上早期存在诸多“欠账”。核心原因,就在于低估了西安的能量级。

06/不能低估西安城市能级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密码。规律基础之上,存在着诸多显性和隐性的不同。要知道:西安交通等级,无法与城市定位和发展匹配。

就比如,若从政府公布的常住人口计算,中国机动车数量前十城市中,70%为“新一线城市”。从经济总量上来看,西安排名最低。但是,“2.8人拥有一辆机动车”,西安这个数据第四。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公共交通不发达,只是“伪命题”。核心原因在于,西安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聚集力。

中国城市化,用30年左右完成欧美国家一百多年进程。对于西安而言,高速城市化是从0年开始,至今20余年。加上“拧巴”的“西咸一体化”,我们也都忽略它本是一城的客观现实。

图表⑦:十大城市平均人均拥有机动车排名

对于西安交通体系,我们有以下五个建议:

一、“半免费”解决绕城问题:结合北京、成都等城市经验,通过“半免费方式”,让绕城成为真正的三环,在多个新区增设出入口。

二、打造西安真正“环线交通”:全面完善“环线交通体系”,形成真正“四/五/六环”,形成都市圈交通,并开展环线的命名。

三、高起点规划放射线交通:全面连接新区、环线等,避免西沣路等无快干道、昆明路立交“拧巴”出行和不西通绕城高速等问题。

四、为城南和高新增加地铁:高新和城南片区,人口最多、经济最强,建议继续推进原7号线以及增加西沣路地铁等,加速流动。

五、强化大数据下的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结合产业和规划体系,更高起点、更快速度、更佳方案解决未来可能存在的交通问题。

“西安汽车大爆发”时代,包括两重含义:第一,汽车数量仍将高速增长,未来可能成为全国前五;第二,作为“新能源之都”,产量将突破万辆。

汽车数量,是城市活力、产业聚集和经济流通的标志。未来西安的交通体系,需要:1、大格局下的“大规划体系”;2、大爆炸下的“大交通体系”;3、大数据下的“管理体系”;4、大视野下的“人性化体系”。

文图=城记智库聂海峰?版权声明:本文图标均为城记智库制作,如若转载请注明最近,城记创始人做了关于《大西安时代下的“西咸合体”现实》的报告从“三个误区”、“三个现实”等明确提出“大咸阳与小咸阳”存在的现状“本是同根生,何必分两城”以及在当下咸阳城市发展特征“不谈主义、只谈问题”的面对当下现实如果需要详细PPT文件欢迎加「城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gd/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