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觉厉杭州已进入堵城第一军团超过
如果给中国的一线城市贴上标签,恐怕高度匹配的关键词有且只有一个——“堵”。 没错,北京人自嘲“首堵”;上海人揶揄“一上路就堵”;广州人调侃“广泛的堵”;重庆人认为自己每天在路上“重复的堵”;深圳人将自己的出行遭遇形容为“深入的堵”。 如果用量化标准来划分出更细致的城市拥堵级别,“堵城”也分三六九等。 高德地图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向公众分析了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的交通情况,出人意料的是,“首堵”北京并没有出现在第一的位置。在上季度的数据中,北京的排名甚至还要靠后,连前三都没有进入。 也就是说,“首堵”北京似乎看起来越来越名不符实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高德地图用来判断一个城市拥堵程度的办法,是“高峰时段车辆开行的时间是平常的多少倍。”北京的拥堵指数为2.09,即在北京,早晚高峰开车经过同一条路,你要比平时多花将近一倍的时间。 用这个办法来进行比对,你会发现上海的拥堵程度已经超过了北京。同样超过北京的还有杭州。 总之,上海、杭州、北京组成了“堵城”第一军团,而且是江浙沪地区领队。 为什么? 第二军团领衔的是重庆,它依次超越了深圳、广州,位列中国“堵城”排行榜第四名——这也是西部二线城市对沿海一线城市的逆袭。 为什么? 福州、沈阳、成都、济南四座省会城市则进入了“堵城”第三军团。有趣的是,公开资料显示,这四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都排不进中国前十。相反,像汽车保有量排名第七的天津,以及第十的郑州,都没有进入高德地图所公布的“堵城”排名前十。 为什么? 尽管堵车这件事,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原因:车多路少。但也许我们能将部分原因归结于一个更为情绪化的事实:那就是每座城市独特的生长方式,以及城市管理者各自迥异的疏导手段,造就了每座“堵城”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即“堵”的结果看似一样,“堵”的原因却截然不同。 北京:.7万辆汽车天天“绕”道走 “首堵”北京在“堵城”排行榜上建立优势,最早可以追溯到年。 在那个出了建国门(从天安门往东走3.4公里)就是农田的年代,某些重要路口就已经出现了拥堵,造成拥堵的主角是大卡车和自行车。所以那个时候,北京交通的敌人很明确,是大卡车。为了消灭敌人,交通管理部门开始禁止大卡车进城。于是,大卡车没了,小卡车又纷纷进城,以失序的方式迅速占据路面。 后来到了年,也就是近五万辆黄色面的穿梭在北京大街小巷时,北京城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堵车潮。这次已经出现了城市大面积拥堵——面的成了北京交通的新敌人。从年开始,数以千计的面的被送进首钢化铁炉。 等到年12月7日,一场小雪彻底摧垮了北京交通——国贸桥底下一个小坑就造成了朝阳区的整个交通系统瘫痪。很多人下午出门,车被堵在路上,只能靠步行,凌晨才到家。从这时开始,北京交通的敌人变成了天气,哪怕只是一场小雨、小雪,甚至将下未下的雨,都会让大批交管人员走上街头随时准备应对,路边的窨井盖被逐个打开,成为京城一景。 说到底,北京的情况很特殊。 一方面,看起来路网密布,实际上中心城区有许多地方是穿行不过去的——比如6.8平方公里的故宫,平方公里的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第一、二、三使馆区和配套的外交公寓。 另一方面,北京是座古城,连片的古建筑大多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这导致了二环内的主干道只能以东西为走向,没有修建南北贯穿道路的空间。 所以,作为中国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北京.7万辆汽车都得不打折扣地“绕”道走。在这种情况下,真的可能摘掉“首堵”的帽子吗? 上海:就算比北京堵,也比北京车速快 答案是否定的。 从指数上看,北京的拥堵指数(2.09)确实低于上海(2.16)、杭州(2.10),不过,从车速上来分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即便是拥堵排名第一的快速路段,车辆平均时速也能接近30公里/小时,至少车辆还能有“跑起来”的感觉。而在上海城区中心地带的内环高架路上,高峰期的车辆时速可以达到40公里/小时,差不多是北京二环路的两倍。 也就是说,如果在上海开车,不仅不会感到拥堵,反而会觉得上海交通明显好于其他城市。 这是有原因的:上海中心城区高架道路的长度只占该地区道路总长的十分之一,但承担了30%以上的车流量。高架道路能够顺利运转的关键,在于内环道路中间还有南北高架路与延安高架路组成的十字系统。环线中央的十字高架路可以缩短横穿城市的时间,给分解中心城区的路网中的车流带来了极大帮助。后来上海市新建成的中环和外环高架,也都以中心区域的十字路为基础向外扩大。 相比之下,北京的各条环线都是以故宫为中心依次向外扩大,环线之间却鲜有相应的快速道路连接。 别忘了,通过严格的车牌拍卖制度,上海的汽车保有量现在还只到北京的一半(.3万辆)。 杭州:政府、商圈、景点都在20平方公里内 杭州的“堵城”基因,其实比北京还要明显。 首先,杭州拥有一项隐形纪录:它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中国第一,远超北上广。 此外,当你打开地图,会发现西湖与钱塘江刚好把杭州的主城区夹在了中央。在今年杭州开始实施限牌措施后,杭州市建委的总工程师对媒体表示:“杭州的省市行政中心、商业中心、风景旅游中心,也都在这20多平方公里区域内。其他城市很少有风景区在市中心的。” 杭州市内纵横交错的水路也给当地的交通添了堵。虽然水乡景色一直以来是杭州的招牌,但许多主干道外的支线道路也因此被截断,杭州80%的交通压力因此都集中到了主干道上。 车多路稀,在杭州几乎达到了极致。根据高德地图的数据,纵穿主城区的中和高架路总长约8.5公里,但高峰时期通过时间却需要22分钟,比非高峰时期多出了将近16分钟。据杭州本地报纸《青年时报》报道,中河高架路的最初设计流量是每小时辆,但高峰时段的车流量最高超过了辆。即便在非高峰时段,高架路的通行车辆也能达到每小时辆左右。用杭州交警的话说,“市中心这段高架路,一直处于繁忙状态,都谈不上高峰和平峰。”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杭州市区仅有的一条快速路,中河高架不仅要承担所有到达主城区的交通,还要分担外地的旅游车辆和过境车辆。对外地车的“地域歧视”也由此形成。去年杭州市有关部门向民众征求错峰限行调整意见时,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赞成城区高架路对外地牌照机动车限行。 总之,这是杭州网友没有办法的办法。与堵车相伴的一个杭州奇景,是在这里很多时候几乎打不到车。杭州是一座旅游属性更强的城市,出租车司机近八成是外地人,他们多数会选择租住在地段便宜的郊区,所以到了晚高峰,一边是成群结队的出租车会急着出城交班,一边是路人看着出租车呼啸而过打不着干瞪眼。 道理也很简单,杭州出租车一般实行两班制,即一人开12个小时,白班司机要赶在晚高峰结束前交班,这样夜班司机还能拉上几个晚高峰的活儿,不至于收入差距太不均匀(晚上出租车的生意更清淡)。 来源:壹读 今日推荐: 余杭生活圈(ID:hzyuhanglife)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最接地气的余杭生活圈。 申花生活圈(ID:shenhualife) 搜罗最新商场优惠,网尽最新楼市资讯。 杭州二手房(ID:hzeshome) 提供杭城二手房信息,独家分享杭州二手房资讯,用犀利的笔调,侃侃那些房那些事。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sj/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再找一个去西溪的理由杭州西溪花间堂
- 下一篇文章: 杭州打算对非浙A限行升级,正式实施前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