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打算对非浙A限行升级,正式实施前来听
限制措施本身是把双刃剑。能不限当然最好,互联互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优势,限行限牌都会造成对经济交流的困扰,可是也要反问一句,不限行不行? 这几天,有关杭州非浙A牌照限行措施可能升级的传言让不少人心惊肉跳,外地牌照还能不能开了,限行区域是不是得扩大了,时间是不是得延长了?停车费是不是又该涨了?有人质疑这是治标不治本,有人拍手叫好,另外一些人则大叫不公,比如,杭州是全浙江的杭州也是全国的杭州,怎么能搞地域歧视呢? 传言来自于杭州市正在征求市民意见的《杭州市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中的一段话,并不涉及具体方案,八字还没一撇呢,坊间的议论都只能算是猜测。但公众的参与有助于措施的更合理更科学更人性化。讨论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多听听反对者的意见,也能帮城市管理者理清思路,更好地规划决策。 限制措施本身是把双刃剑。能不限当然最好,互联互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优势,限行限牌都会造成对经济交流的困扰,可是也要反问一句,不限行不行?城市有这么大的容量吗?能否承担得了这么大的负担?这不是非要与谁过不去,也不是看菜下饭,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有时候也是不得不做的事。 如果不限行不限牌,杭州的马路得堵成什么样子,有谁是愿意杭州回到原来的样子的?恐怕一个也没有。杭州的确是全省全国的杭州,但如果全省全国的车子都跑杭州来,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哪怕只是节假日的几天,杭州照样也受不了。 对于正当性的质疑,杭州应该拿数据说话,比如外地牌照在杭州市区的道路占用率是多少,对拥堵的影响有多大,多少比例是长年在杭州工作生活的,多少比例是短暂停留,甚至是过境的。 质疑声音中有一种说法应该成为社会共识:那就是光靠“限”的确不能解决问题。这几年杭州在治堵上有长足的进步,市民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马路似乎不像以往那么堵了。高德地图已经数次将杭州排除在全国十大堵城之外,市民的感观和数据都支持杭州治堵的成效。这一部分当然是因为实行了限行限牌的措施,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杭州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 从整体上说,城市框架在拉开,容量在扩大;城市综合体在主城区遍地开花,几条非常重要的高架、隧道、马路相续开通;城市出入口经过整治以后更通畅了,人流物流都有了更合理、更科学的运转;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城市格局扁平化、去中心化了,这些都有利于治堵。从局部上说,一些特定功能被转移出老城区,比如省儿保浙医二院相续在滨江区开通院区,将原来老城区的很大一部分客流都疏散了。老院区周边得以喘了口气。 这些都表明,治堵的本还在于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在于过硬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于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在这一方面不是没有遗憾的,比如留石高架改造以后,按理说不应该堵了,可是在上塘高架和通益路这一段依然堵得很,原因在于出口不够通畅,影响了车流的效率。留石高架通了,花蒋路口却堵起来,德胜高架通了,教工路口段却堵得让人受不了。这种堵就很难说是车子多的问题,而是规划设计上的不合理。有专家坦言,杭州的高架建设看起来是立体了,但很多地方其实只是把路面交通往高架上搬,仍然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作为临时性措施,限行限牌都有合理之处,这不影响杭州对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的追求。杭州非常明白根本的解决办法在哪里,未来随着地铁的开通,交通设施的完善,地铁四通八达,没有堵塞之忧,停车的烦恼,大家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限行与否还重要吗? ——END—— 一个有态度的公号 在下方留言↓ 参与钱报栏目互动 观点见报,就发稿费 多多发言,任性发言!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sj/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明觉厉杭州已进入堵城第一军团超过
- 下一篇文章: 杭州限牌政策马上要修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