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pf.39.net/bdfyy/zqbdf/200921/8231855.html

建校之初,徐信校长言:“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建一所有温度的学校。”温度来自哪里?来自鲜活的生命,来自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一线教师话教育”专栏,通过对一线教师教学资料的整理,真实记录师生互动中的点点滴滴,探索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之路。让我们聆听一线教师的声音,感受教育的温度!

一线教师话教育(2)

——我的课本游

什么是“课本游”?课本游,顾名思义,与课本一起旅游。部编版语文教材每学期都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我和孩子们根据内容,结合地图,边读边画边写,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形成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游记。

01

设计缘起

“课本游”设计起源于我和二年级孩子的对话。连续带两届二年级,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们总是对风景如画的地方心驰神往,对去过的、好玩的地方念念不忘。可是,每当一问起他“这个地方在哪里啊?要怎么去呢?”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搞不懂省市州县。因为平时,没有工具去辅助他建立现实的地理概念。如果再让他写一写美丽的风景,他更是冥思苦想、心生厌恶。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帮助他提取脑海中的记忆,把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

既然没有工具,那我就提供工具;既然缺少契机,那我就创造契机。“我的课本游”以地图为工具,以简单绘画和优美句子摘抄为契机,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回忆或者联想,写一写心中的美丽风景。

活动内容

02

“课本游”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两层学习目标:第一,理解与积累。理解课文内容,找到课文景物所在位置,说一说它在哪儿,画一画它的样子,写一写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第二,联想与表达。在地图上标记去过或者想去的地方,引导孩子进行回忆或者联想,再选择其中一个地点,用写周记的方式进行完整表达。基于此,我将“课本游”实践活动作业纸设计成两个版面,第一版为“我的课本游”,第二版为“祖国美景我来点赞”。具体内容如下:

(一)“我的课本游”:

1、通过查找资料,在地图上找到景点的大概位置,插上小红旗。

2、在课文中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3、根据摘抄的句子,在地图旁的空白处画一画当地的风景,并写上地点名称。

4、将风景图和对应的小红旗用直线连起来。

(二)“祖国美景我来点赞”:

1、在地图上用喜欢的图案标记自己去过或者想去的地方,说一说这些地方。

2、选择其中一个你能说出最多特点的地方写一篇周记,写在旁边的横线上。

03

活动效果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这样解释:“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由此可见,‘听’、‘说’、‘读、‘写’为语文学科之根本;语文源于生活,在学习语文时,要联系生活并用于生活。“课本游”主题实践活动目的在此,效果亦从这些方面呈现。

“听的认真,说的踊跃”。搜集资料后,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围绕景观的地理位置、如何去、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参观等问题进行交流。因为查了资料,准备工作充分,所以发言的同学很踊跃,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说。有些小朋友的发言很有吸引力,增添了许多课外知识,我和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读的深入,写的具体”。通过“课本游”主题实践活动作业纸来看,孩子们读课本更深入,在摘抄最喜欢句子的过程中,对句子的意思有了自己的理解。比如: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孩子,在地图上画的往往是“河流,大山和将落山的太阳”,而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孩子,在地图上画的常常是“鹳雀楼”。再比如:写“葡萄架像凉棚”的孩子,会把他想象中凉棚一样的葡萄架画出来,而写“吐鲁番人民热情好客或者葡萄丰收景象”的孩子,画面中往往是满满的、大颗大颗的葡萄等等,这些都说明孩子对课文读的更深入,从文字中展开想象,借助画面理解文本。孩子思维一旦被打开,想象的翅膀能帮助他回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或者想要去的地方,他可以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并说出那些景、那些事,进而把它们写出来,一篇《祖国美景我来点赞》的游记自然成型。

“课本游”这个主题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让我与孩子们借助中国地图,走出课本,走近生活,真正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反思与感悟

04

通过家长意见调查和学生作业纸情况来看,“课本游”主题实践活动以一种新颖的作业形式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绘画的技法无论高低,孩子们完成得都很认真,在地图上找到的景观地理位置都是准确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的孩子可能擅长说,有的孩子更长于画或写,全方位的活动体验给孩子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自信;作为老师,孩子们的作品带给我许多惊喜,画的画或小巧精致,色彩丰富,或想法独特,充满巧思;写的周记或词句优美、引人入胜,或充满童趣、别有韵味。作为教师,我是活动参与者,更是活动引领者。如果还有机会,我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做的更好:

1

提供机会,引导每位孩子开口说一说。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听、说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目前,他们的识字量相对较少,有些事物可以说却不一定能写,有的事物能说的清却不一定写的清,“说”是他们情感和思维表达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把控好时间,给每一个孩子提供说一说的机会,引导并鼓励孩子用“说”来理清思路、表达情感。

2

注重细节、规划每个活动环节。主题实践活动由多次环节构成,虽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但活动每个环节的设计应在活动规划时就要做好,这样活动过程才会更有序,也更精彩。比如,本次主题活动有三点不尽人意:1.学生个人作品没有及时拍照保存,导致部分学生作品资料缺失;2.本次“课本游”的地点由教师选取,全是四单元课文的景点。虽然这是基于单元内容的一次主题实践活动,但是单元之外仍有一些写景的诗歌和文章,如《敕勒歌》。将作业纸空白位置设计成让孩子自己发现课本中的旅游景点,可能更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作业纸内容也会更丰富;3.教师在“我的课本游”作业纸示范过份精细,写了四个地点,画了四副图画,这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如何写“课本游”,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维。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模仿痕迹较重,创造性和想象力不足。以后我应减少教师示范,让孩子自由发挥。比如“课本游”,教师写一个地方,画一副图画,孩子们根据这一个示例,自由发挥即可。

通过“课本游”主题实践活动,我对“学与用”、“吸收与创新”有点点感悟:

01

学以致用,学用合一

学校每学期都有大量教师外出学习,我作为青年教师,每当学习机会来临,我一定紧紧抓住。通过多次学习和实践,我逐渐体会到“学”与“用”二者密不可分。教师外出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听一听”、“记一记”或“说一说”的层面,学习的意义并不大。听过不久,你便会忘;记在本里,它永远是别人的理念和方法;说过以后,便悄无声息。只有学习以后,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边用边学,以用促学,外出学到的理念,学到的方法才能逐步内化,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02

结合学情,吸收创新

“课本游”这次主题实践活动设计受窦桂梅老师启发。年10月,我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学习,窦桂梅老师执教《葡萄沟》,她当时展示了一个孩子做的“课本游”——自己在地图上找到课本中学过的地方,标上地点,画一副简笔画。这一场景转瞬即逝,但就这一瞬间,启发我做出“课本游”主题实践活动。我吸收“地图”和“画画”这两个重要元素,结合我们班的孩子“直接对景点点赞,很难表达得出彩”的现状,对“课本游”进行改良。增加“说”和“摘抄”环节,并与孩子们走出课本,放眼全国,创作“祖国美景我来点赞”的游记,这是我的创新。我以为,教学活动中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信口胡诌,应该在吸收优秀教学方法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学情,在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改良或发展。

在教学这条漫漫长路,

惟愿与孩子们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图文:蔡孟岐

整理:彭蓉

审稿:戴君梅

编辑:彭海珍

长沙市岳麓区周南梅溪湖小学

校训:谦雅诚毅

求学惟谦立品宜雅

待人以诚处事当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xz/1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