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遇上杭州楼外楼
■■■■■ 楼外楼菜馆在西湖的孤山脚下,是一家名闻中外、有年历史的名餐馆。与平湖秋月、六一泉、四照阁、西泠印社、俞楼、秋瑾墓、中山公园、文澜阁、浙江博物馆等为邻;楼外楼创建于公元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升的诗中取了三个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为"楼外楼"。一个半世纪来,楼外楼走过了艰苦、不平凡的道路,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都光临过此处。 [俞平伯] 家住俞楼看足楼外楼的风光与繁闹幼年的俞平伯与曾祖父俞樾 俞楼毗邻楼外楼,作为邻居,俞楼主人国学大师俞曲园经常到楼外楼品饮和叫菜,楼外楼店主还曾请俞曲园书写了楼外楼的牌匾,可惜已经不存在了。 关于楼外楼的记述,俞曲园的曾孙子俞平伯写得很多。他回忆:“我曾祖父来往苏、杭两地多年,回家即命人学制醋鱼、响铃儿。醋鱼之外如响铃儿,其制法以豆腐皮卷肉馅,露出两头,长约一寸,略带圆形如铃,用油炸脆了,吃起来哗哗作响,故名‘响铃儿’。儿字重读,杭音也。” 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俞平伯大部分时间住在楼外楼旁的俞楼。年4月,已迁至北京居住的俞平伯还专门写了《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回忆家乡:黄昏时,“楼外楼高悬着炫目的石油灯,酒人已如蚁聚。小楼上下及楼前路畔,填溢着喧哗与繁热。”深夜,他们坐着自己的小划船,从三潭印月回到俞楼岸边,只见“楼外楼仍然上下通明,酒人尚未散尽。路上行人三三五五,络绎不绝”,生动再现了上世纪20年代初楼外楼的热闹景象。 [李叔同] 楼外楼雅集中出口吟出的一首绝句具有传奇一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多年居住杭州,他精通诗、文、书、画等,是将西方油画、音乐、话剧引进中国的第一人,他创作的歌词《西湖》广为传唱,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歌》更是久远流传。 年的一天,李叔同应邀到楼外楼参加爱国诗社“南社”的活动,参加者包括柳亚子、夏丏尊、马叙伦、苏曼殊等,名人雅士,高朋满座。因为当天之前参加了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的活动,李叔同姗姗来迟,柳亚子就举杯上前作难,让他10分钟创作七言绝句一首,同时句句须带“春”字。李叔同绕场一圈,看看窗外山湖美景,就朗声吟诵“春风吃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在。”宴席结束回去以后,李叔同意犹未尽,将这首诗题名为《春游》并谱上曲子,成为李叔同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出人意料的是,两年后才情出众的李叔同竟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了,他的日籍夫人福基漂洋过海来寻,三天后,福基在杨白民夫人、黄炎培夫人的陪同下,与找到的李叔同在岳庙前的一家素食店共同进餐,席间李叔同低眉垂目,既不看人,也不发言,只是有问才答,餐毕就独自雇船而去。那一年,李叔同38岁,滚滚红尘中少了一位翩翩才子,而佛门中从此多了一位弘一法师。 [郁达夫] 在夏日的楼外楼上饮酒坐雨吟诗生于富阳的郁达夫曾在杭州就读中学,年,为躲避当局对进步文化人的迫害,37岁的郁达夫举家迁居杭州,后来在杭州大学路上购地建造了由自己设计的“风雨茅庐”。 在杭州的居住游览经历,让郁达夫写下了不少有关杭州人情风物的作品。早在年,年轻的他就有《西湖杂咏》三首,郁达夫是爱酒文人,其中一首写道:“但凭极贱杭州酒,烂醉西泠岳墓前。”关于郁达夫醉酒的故事,“江南第一美女”郁达夫夫人王映霞曾讲述,寒冬腊月的一天,达夫与友人同去吃饭深夜不归,王映霞通宵不能安眠,直到黎明时听到紧急叩门声,一个陌生人扶着满身冰雪的达夫进入屋内,原来他醉倒街头拥着冰雪睡了半夜…… 郁达夫喜欢呼朋唤友到酒楼饮吟,友人周黎庵在《忆郁达夫》中写道:“那时达夫不过三十六七岁,一袭缊袍,伫立在西子湖畔一家酒楼门前。”这家酒楼就是楼外楼,郁达夫最喜欢去的。年,一个绵绵细雨的夏日,郁达夫在楼外楼凭栏望湖,酒酣之际,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梁实秋] 《雅舍谈吃》中念念不忘楼外楼醋溜鱼和炝活虾梁实秋生于北京,母亲却是杭州人,他是近代著名学者、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家,他发表了很多美食的论著及作品,以他的博学和造诣来谈饮食文化,深入浅出,有滋有味。 年,梁实秋在重庆写的《雅舍谈吃》散文中,就记述了他小时候跟父母去楼外楼吃“醋溜鱼”和“炝活虾”的情景。“在楼外楼尝到醋溜鱼,仍惊叹其鲜美,嗣后每过西湖辄登楼一膏馋吻。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蓄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水,熟即起锅,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 梁实秋十分推崇的还有楼外楼的“炝活虾”,“是在湖中竹篓养着的,临时取出,活蹦乱跳,剪去其须吻足尾,放在盘中,用碗盖之。食客微启碗沿,以箸夹取之,在旁边的小碗酱油麻油醋里一蘸,送到嘴边用上下牙齿一咬,像嗑瓜子一般,吮而食之。吃过把虾壳吐出,犹咕咕囔囔地在动。有时候嫌其过分活跃,在盘时泼进半杯烧酒,虾乃颓然醉倒。” 年,梁实秋去了台湾,直到年在台北去世,这期间家乡的美味成为这位美食家深深的思念。 [芥川龙之介] 楼外楼凉棚中,槐树下,闲闲适适吃午餐年3月,受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委派,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中国采访游历,当时29岁的他已是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坛第一人”的“新兴文艺代表作家”。 那次“中国之旅”,芥川龙之介在杭州游览两天,在回国后发表的《江南游记》中用六个章节记述了西湖的观览,其中整整一个章节是讲在楼外楼用午餐时的情形。那时的楼外楼和西湖间只隔了一条窄窄的小石子路,在楼间搭建了一个大凉棚,芥川就坐在凉棚下:“我们的桌子摆放在枝叶繁茂的槐树下。脚下不远便是波光粼粼的西湖。……水边有三个穿蓝色衣服的中国人,一个在冲洗一只拔光了毛的鸡,一个在洗旧棉衣,一个则在稍远的柳荫下悠然垂钓。”看到楼外楼前闲适的风情,让芥川想起了《水浒传》里的石碣村,他喜欢《水浒传》,甚至能背出其中一百零八将的姓名,“晚春时节的石碣村,树阴处日影婆娑。阮小二在树阴下专心垂钓,阮小五将鸡冲洗好后,走进家中去取厨刀……” 同行的日本记者给当时在楼外楼前用餐的芥川拍了两张照片,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后,家属将这两张照片捐赠给了东京近代文学馆收藏,照片中他身后的楼外楼只露出店面一角,还可以看见店门里挂着“包办宴席”的广告牌,这是楼外楼收集到的最早的店貌历史照片。 [丰子恺] 银婚纪念日,全家在楼外楼一聚丰子恺一生与杭州有缘,年来到杭州求学,深受李叔同、夏丏尊、马一浮等人的精神引导,抗战爆发后他被迫颠沛流离到重庆,年再次返回杭州,他给好友的信中说,“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 回到杭州的丰子恺在西湖边的静江路(今“北山路”)租了一所平房,地处葛岭之下,与孤山隔湖相对,丰子恺为其取名“湖畔小屋”。因为相距很近,丰子恺常去楼外楼与朋友湖畔夜饮。一日,阔别十年的老友郑振铎来到杭州,丰子恺与其在楼外楼畅饮,一斤落肚还不算完,可见丰子恺的酒量,他们的下酒菜是酱鸭、酱肉、皮蛋、花生米、豆腐干等,有诗记载: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年秋天,全家已经迁入“湖畔小屋”的丰子恺为纪念与妻子的银婚纪念,带着全家到楼外楼聚餐,饭后丰子恺兴之所至,挥毫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条幅,为楼外楼补壁。 [盖叫天] 最爱楼外楼神仙鸭祖籍河北高阳的盖叫天在杭州从艺成名,所以在上世纪30年代在杭州金沙港盖了“燕南寄庐”,即燕北之客寄寓江南。居住在西湖边的盖叫天一家对楼外楼情有独钟,据其次子张二鹏回忆:“我十几岁就跟父亲经常在楼外楼用餐,后来从上海调到杭州大世界唱戏时,每逢周六晚上总喜欢到楼外楼吃饭。当时我爱人留在上海,遇到急事她会把电话直接打到楼外楼店里找我……我父亲最喜欢吃楼外楼的神仙鸭子、清炒虾仁、鱼头豆腐、熘黄菜等……” 盖叫天曾说,“中国菜肴有很多派系,如京菜、川菜、杭菜等,都是相互借鉴,不断创新的。我们戏曲中有许多身段,程式也是共同的,各个行当都可以采来用,问题要经过自己消化,为我所用。” 一个春雨蒙蒙的日子,周恩来总理轻车简从步行到燕南寄庐看望盖叫天,让老人十分感动。年12月,周恩来、贺龙陪外宾来杭时,在楼外楼接见了盖叫天,并一起谈论戏曲艺术,这张与总理亲切交谈的照片至今还张挂在百年老店楼外楼中。 [鲁迅] 与新婚夫人许广平在楼外楼办“喜酒”年夏天,鲁迅先生偕夫人许广平从上海到杭州,在西湖休闲游览了四天,这也是这位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西湖之旅”。 据《鲁迅日记》记载,7月13日中午,许广平的老师郑奠教授邀请鲁迅、许广平、川岛(鲁迅学生)等人前往楼外楼用餐。鲁迅先生幽默地对郑奠说,“真想不到一个姓蒋的介石通缉我,一个姓郑的介石(郑奠字‘介石’)请我吃楼外楼,还让我坐上席。一字之差,相差何其之大。”饭后,郑奠教授拉开皮包,拿出一条高级香烟。鲁迅见了说,“你买介高档的烟,太破费了,其实,我是吸普通烟的人,高档烟我买不起,也吃不惯,犹如牛吃薄荷不知其味。” 在景美室雅的楼外楼餐厅,鲁迅一行品尝了西湖醋鱼、叫化鸡等菜,许广平问餐厅侍应生:“西湖醋鱼有几种?”侍应生回答,“只有一种,但有大、中、小之分。”在品尝的菜肴中,最受鲁迅赞赏的是一道“虾子烧鞭笋”。 两天后,鲁迅在楼外楼回请郑奠、川岛、许钦文等友人,他高兴地说:“50多天前,我和广平结婚了。今天请饭,虽非喜酒,但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大家鼓掌,向鲁迅和许广平表示祝贺。饭后,他们到虎跑喝茶、嬉水,据川岛回忆:虽然也常见鲁迅先生愉快地笑,但像游览杭州这次笑得那般快乐高兴,真是少见! [徐志摩] 吃饭畅饮与胡适等朋友醉赏中秋月徐志摩生于浙江海宁,这位生性浪漫的诗人因为经常流连于西湖和楼外楼,说自己也算是“杭州人”了。 《志摩日记》中,记载了年9月29日中秋夜徐志摩和胡适之等友人到楼外楼饮酒赏月的情景:“我们在清华开了房间后,立即坐车到楼外楼去。吃得很饱,喝得很畅,桂花栗子已经过时,香味和糯性都没有了。到9点模样,她(‘月亮’)到底从云阵里奋战了出来,满身挂着胜利的彩霞,我在楼窗上靠出去望见湖光渐渐地由黑转青,清中透白,东南角上已经开朗,喜得我大叫起来。我抵拼喝他一个醉,回到梦里去访中秋,寻团圆——梦里是什么都有的。” 同年10月,徐志摩在日记里又记载了与胡适之“楼外楼吃蟹”等事,那时候的楼外楼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楼外楼那一楼一底的旧房子斜斜的对着湖心亭,几张揩抹得发白光的旧桌子,一两个上年纪的老堂倌,活络络的鱼虾,滑齐齐的莼菜,一壶远年陈酒,一碟盐水花生,我每回到西湖往往偷闲独自跑去领略这点子古色古香……” 过了8年,当徐志摩再上楼外楼时,那里面已变得让他“真是可伤”,在他心中镌刻的是那个简朴、宁静、幽雅、自在的楼外楼印记。 END 图文来源:杭州摄影师与模特交流 图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yh/1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杭州加快城中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织布机
- 下一篇文章: 一带一路落地,杭州拥江宁波或成长三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