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河道历史建筑丨华家池校区红砖瓦
河流是杭州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长廊、博物馆与百科全书。《运河(河道)丛书》共9本:《杭州河道历史建筑》、《穿花泄月绕城来》、《杭州河道诗词楹联选粹》、《口述杭州河道历史》、《杭州河道文明探寻》、《中东河新传》、《杭州河道社区》、《亲历杭州河道治理》、《杭州河道故事与传说》这九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杭州运河与市区河道的前世今生,希望人们能从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享誉世界!图书介绍 《杭州河道历史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透过建筑可以感受到沧桑的历史。本书通过河道沿线现存的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去感受杭州河道“倚河而居、倚河而业”的历史风情。 华家池校区:红砖瓦房里的杭州文脉 寒冬腊月,华家池边,在满目落叶的季节,走在校园里,却是四处春色,灿烂得像是冬日的太阳也有了春日的温暖。湖边有碑,写着“华池之名,始于明初,有华姓者居于此而得名”,碑文末了感慨,“诚学府中罕有”。这倒让人想起另一句话,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在抗日战争以前是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老校址,在—年间为浙江农业大学,年下半年起重新并入浙江大学。经历七十余年的经营发展,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已积累了数十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建筑群。 20世纪40年代,华家池畔建起了浙大农学院,分别以农神馆、后稷馆、嫘祖馆命名,意在不忘以农为本。而学生宿舍则以华家池命名为华一斋、华二斋、华三斋、华四斋。 新中国建立以后,华家池畔又矗立起更多的教学设施。其中的东西教学楼、蚕桑馆、团结馆、和平馆、民主馆及小二楼别墅群,均为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轴线对称、大屋顶结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育类优秀建筑。 东、西教学楼,建筑左右对称,高三层,局部四层,中式屋顶。现状保存完好,常做日常维护,现作为学校教学楼使用。蚕桑馆、团结馆、和平馆、民主馆,建筑为两层小楼,坡屋顶,现状保存较好,部分木窗已改为铝合金,外墙经过粉刷,现作为学校教学楼使用。 现在的华家池畔已高楼林立,池水清如明镜,池畔绿阴匝地,显得十分幽静。如果你漫步在华家池畔,就可见到水面亭阁倒影,池边垂柳拂波,环绿拥翠,花香阵阵。太阳光穿过叶片的缝隙照射下来,可看到地上点点碎金。暖冬季节,坐在池畔的石椅上读书看报或谈天说地,真是一种享受。华家池的很多建筑都值得去探究一番,但今天要介绍华家池校园里也是杭州闹市区最脱俗的地方凯旋路号边上的小二楼。 万杭州人口当中,只有32户人家住在这里,这里不仅是别墅,更是杭州市公布的四批历史建筑之一,它在第二批历史建筑当中。这里住着的人不仅要有好的学问,就算再年轻,也都过了80岁。 比起百年老房子,这里并没有百年历史,但这一处风景,不仅留下了上世纪50年代苏式建筑的遗产,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见证了这个学校一路风雨走来的历程。 小二楼的历史,其实不长,短短50多年,但真实地记录了杭州的历史文化进程。在杭州房地产管理局的档案中,简单记载着小二楼的前世今生。 浙大华家池校区小二楼历史建筑群建于—年间,由8幢两层独立别墅组成,共32户,建筑面积约.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坡屋顶、红色清水砖外墙建筑,外观简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供当时浙江省农学院(后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校领导及著名的教授专家居住。 建国初期,物资短缺,当时的浙江大学农学院仍抽出资金,为高级知识分子建造住处。它们统一设计成二层砖房,仿苏式建筑,红砖黛瓦。当时正是学习苏联的时期,于是在建筑上也深深地带着历史的烙印——象征着中苏友好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目前在市中心是绝无仅有的,它本来应该不叫小二楼,而是正经地有着“××宿舍楼”的称谓。但民间为了简洁上口,就叫成了小二楼。久而久之,小名取代了大号,一直流传下来。小二楼的8幢楼分4排,每排楼间间隔有3米宽的鹅卵石路。每幢楼两层,上下楼各一户人家,进门口方向不同。两家的院子对半,一楼的院子大,二楼的住房面积大。每幢楼都用半人的砖墙围起来。 没改造前是篱笆墙,很是淳朴。与别的历史建筑不同,小二楼32位住户都是“高知高龄”的人群。目前百岁老人就有4个,最大的一个已经有岁了,在这里90多岁的老人几乎比比皆是。除了高龄,这里恐怕还是杭州出院士最多的地方,比如,4幢2楼的朱祖祥,是我国著名的蚕桑专家,当过浙江农业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陈子元,住在8幢室,也当过校长。书法家马世晓、农史学家游修龄等等,文化名人都曾经或者现在居住在这里,老农大的人文气息与历史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华家池一道特殊而宝贵的风景线。 这里除了文化与历史气息浓厚之外,更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在当地的居民中:“华家池的温度比市中心低2℃,而小二楼又比华家池周围低2℃。”这里拥有宜人的小气候、小环境。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历史建筑科副科长吴黎梅说,目前杭州一共公布了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总数有多处老房子,学校建筑数量不多,但因为很多都是建筑群,占的面积还是比较大的。要知道,随着大学城的兴建,自3年以来,位于文一路、天目山路等市区黄金地段的高校,纷纷迁往城外的高教园区,包括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工学院、浙江丝绸学院(理工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地块等,均采用平地出让方式,拆平重建。遗留下的一批50年左右历史的优秀教育建筑,是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吴黎梅说,把这些学校建筑群保护起来,也是丰富了杭州历史建筑的类型。特别是在大学外迁的大背景下,这也是延续学校文脉的一种方法。文化毕竟是物质的依附体,校舍在那里,文化或多或少会留在那里。 5年,小二楼建筑群因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建筑价值,与浙大华家池校区内的几幢教学楼一起被市政府正式列入我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小二楼给人的感觉首先是绿色盎然,不愧为农科院的楼,法国梧桐、香樟、无患子、珊瑚朴、黄山栾树,植物无不枝繁叶茂,把个二层小楼掩映得只剩个房顶的尖,及目葱绿。另外就是时尚,建筑学上,认识苏式风格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所以小二楼皆为砖墙红瓦的二层小楼,尖屋顶,木质楼板和屋架,典型的砖木结构,开阔大气,也很洋气。想象一下,如果住在此楼里,午后在阳光下散步,或是抱个篮球去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或是到湖边安静地看会书,那该是人生多美的一桩事。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地下水位较高等原因,小二楼建筑群一直存在室内潮湿、墙体风化、门窗、楼地板等木构件糟朽、霉烂、白蚁蛀蚀情况严重、水电管线老化、基础设施差等问题。 为切实改善居住条件,保护好历史建筑,在市、区政府,浙江大学以及小二楼住户的共同努力下,7年11月江干区建设局正式启动了华家池校区小二楼建筑群保护整治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邀请居民代表现场监督、召开施工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深入贯彻了“四问四权”“民主促民生”等机制;通过修缮技术上的多项创新,解决了历史建筑在防潮、保温、隔热等方面的问题。经过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如今的小二楼建筑群无论从外部风貌上、还是内部功能上都有大幅度提升,成为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又一成功范例。 华家池是杭州仅次于西湖的第二大水域,作为城市中心难得的自然景观宝地,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稀缺性堪比西湖板块。而小二楼又是华家池的精髓之处,更是宝贵得不得了。 从农学院改名到浙江农业大学,到现在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小二楼别墅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变化,就像小二楼别墅最年轻的80岁主人奚文斌所说的一样:“现在最能体现浙大悠久历史的就是华家池校区了,如果毁了华家池校区,就断了浙大的文脉,而最能体现华家池校区历史建筑的就是小二楼别墅……” 从小二楼别墅走出来,斑驳又不算太旧的墙壁透出历史的光泽,又有一点宁静的味道,行在这样幽静的校园里,一不小心就会与历史撞个满怀,回头望去,恍惚隔世,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一想到万杭州人当中,只有32户人家住在此处,又忍不住好生羡慕了起来。知识,有时候也是一种尊贵的象征。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houz.com/hzxpzz/5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历史杭州佛教之缘起
- 下一篇文章: 沪C牌照全天候全时段限行政协委员的一个提